李行與瓊瑤電影(十一):《婉君表妹》裡的表妹與三位表哥 | 陳煒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李行與瓊瑤電影(十一):《婉君表妹》裡的表妹與三位表哥

《婉君表妹》劇照。 圖/維基共享
《婉君表妹》劇照。 圖/維基共享

問世於1965年的《婉君表妹》,在「瓊瑤電影」的發展歷程上,拔得頭籌,成為史上第一部由瓊瑤原著小說改編搬上銀幕的電影作品。

首映至今超過半個世紀的《婉君表妹》,也為「瓊瑤電影」樹立起鮮明的典範:它沒有「三廳」,它承繼了「健康寫實」的創作宗旨,它更飽涵人文情致與文人精神。對照1970年代中後期至1980年代初期,多如過江之鯽的台式愛情文藝片,我們更能據此深究「瓊瑤電影」為何興起、為何廣受歡迎、為何影響深遠的遠因。

瓊瑤本人曾幾次表示,婉君不是「表妹」,她就是「童養媳」。

在原著小說〈追尋〉裡,這個八歲便被迎娶過門沖喜的小姑娘,是整個故事的情感核心。她的喜樂驚懼,她任憑命運擺布、又在時代浪潮裡展現出柔軔生命力的人格特質,成為一女四男多角愛情的情網中軸,繞著她,一線一線,密密織起。

《婉君表妹》劇照。 圖/維基共享
《婉君表妹》劇照。 圖/維基共享

從聯合副刊說起

〈追尋〉首刊於《聯合報》副刊,時間是1963年的7月1日至7日,雖與《窗外》同時期問世(《窗外》於1963年7月號的《皇冠》雜誌一次刊畢),論起普及度和影響力,中篇尺寸卻以連載方式面見讀者的〈追尋〉應不亞於長篇小說《窗外》。

1963年8月18日,〈追尋〉率先由知名廣播人崔小萍改編為廣播劇〈婉君〉;《窗外》則到10月才有單行本,並與廣大聽眾在空中見面。

據載,〈追尋〉原本是瓊瑤「六個夢」計劃的一部份,因故提前亮相,她後來也就另作調整。最終,幾個中篇小說一起收入《六個夢》單行本,把〈追尋〉列在附錄,以致初版共有七個故事,1989年改版時重新調整,〈追尋〉終於認祖歸宗,被「正名」成為「第一個夢」。

1964年,中影公司購入《六個夢》單行本的攝製權,等於一次收得七個可供改編翻拍的故事,最後決定拍攝〈追尋〉與〈啞妻〉兩篇,餘下幾則閒置不用,由瓊瑤收回,陸續有王引的天南公司、李翰祥的國聯公司等,改編拍成電影,唯有瓊瑤憑戰時逃難親身經歷改寫成的〈流亡曲〉一篇,雖已編好劇本,由張英、郭南宏合作,郭南宏預備執導,但最終並未如願搬上大銀幕。

婉君進中影

《婉君表妹》電影版本與原著最大的差異有二,首先自然是婉君身份的改變,由原著的「童養媳」改為「表妹」,其次便是添加二少爺參加革命組織,之後留書出走,到廣州投考軍校的副線。

去除「沖喜」的「童養媳」身份,未知是否與中影當時不願觸碰此類較具「負面色彩」的「傳統陋習」有關。然而加重描寫二表哥參加革命、投考軍校的副線,則的確是為了符合當時的政策,否則由中影拍攝這種「畸戀愛情」故事,恐怕難絕悠悠之口。李行導演也說,這是當年中影總經理龔弘要求的改變,龔弘認為要拍可以,必須加個「健康的尾巴」。

「健康」也好,「寫實」也罷,《婉君表妹》的電影版本總算在1964年下半正式開拍。從整體製作觀之,《婉君表妹》讓當時在台灣影壇執掌牛耳的中影公司獲得一次比《蚵女》、《養鴨人家》還要更偏向商業、通俗創作的實踐機會。無論新舊明星的包裝、展覽、表現,抑或服裝、美術、音樂、效果的設計,乃至編、導、演各層次的構思、操作與執行,在前兩部「健康寫實」電影所奠定的基礎上,更上一層。

《婉君表妹》劇照。 圖/維基共享
《婉君表妹》劇照。 圖/維基共享

原著小說與電影改編的不同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追尋〉小說的開端是婉君出嫁,《婉君表妹》的電影開場則是亂山叢裡,小徑一道,一架獨輪車載著婉君長途奔來投親。在姑母家遣去接應的老嬤嬤陪伴下,婉君「表妹」乘著獨輪車咿咿呀呀翻山越嶺而來,恰似黛玉進榮府,婉君也踏入這個即將永遠改寫她命運的家園。

婉君身份的更動,使得小說裡多角戀情的焦點,在電影裡被移轉為親情上的左右為難,情、義、人倫幾重糾葛,一如片中插曲所唱:「親情如春風吹到我身邊……可是我的心縹緲雲霧間,不知心事向誰言」。

周旭江的劇本、李行的導演,把一女三男的多角戀情,寫成一首青春的詩,吟頌著環繞在一個閨閣千金身邊,三位表哥的成長歷程。

原著小說因為婉君「童養媳」的身份,使婉君和周家的聯結聚焦在「婚姻關係」上,激化衝突的關鍵則落在婉君應該嫁給誰,最後婉君誰也沒嫁,卻由於已經行過婚禮、名義上是周家正式的過門媳婦,最後以周家女主人的身份終老一生。在電影裡,婉君和周家則是一般親戚關係,少了「婚姻」及「婚禮」的限囿,她和周家三個男孩子之間的感情,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可以伸展。

在原著中,婉君是老大名義上的妻子,婚禮卻由老二代行,背頌樂府詩〈長干行〉的時候,一句「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則又應到了騎著竹馬、呼呼吒吒跑了過來的老三。到了電影,承繼原著奠下的基礎,婉君和老大的感情建立在對古典禮節、道德文化的依順和仰慕;和老三的感情建立在同食同寢、兩小無猜的心有靈犀;和老二的感情則建立在純潔少女對狂熱而野性的男子氣概,隱隱期待又怕受傷的矛盾與纏綿。

《婉君表妹》劇照。 圖/維基共享
《婉君表妹》劇照。 圖/維基共享

小結

根據一般言情公式,看在普通觀眾眼裡,婉君和周家二少爺似乎是最「相配」的一對。然而〈追尋〉並非「一般」的言情小說,《婉君表妹》更不是泛泛之作。親情、愛情、恩情,盈滿到女主人公自己也分不清楚到底哪一種愛是可以將之提煉成足以步上結婚禮堂、相偕魚水之好的男女之愛、夫妻之愛。

編導犧牲原本的身份設定,以「表妹」的位置,換得更具彈性的感情發展空間,以便發展幾位主角——特別是三個男孩子的人物性格和成長歷程。

對李行導演而言,《婉君表妹》提供了一個培養新進演員(包括童星)的絕佳機會,並讓已有成績的明星得以更上一層。劇中人物婉君與三兄弟總共四位,童年與成年兩倍相乘,需要八位演員,除了唐寶雲、江明,其餘六位全是新面孔。

事實也證明,謝玲玲、巴戈、余繼孔(當時藝名「余嘉」)以及王戎、馮海這幾位,不僅在片中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日後的演藝生涯也佳作連連,在華語影壇各有一席之地。

1964年11月,中影公司為《婉君表妹》招考童星演員,圖為唐寶雲(中)與謝玲玲(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64年11月,中影公司為《婉君表妹》招考童星演員,圖為唐寶雲(中)與謝玲玲(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