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死了沒?——比電影更精采的荒謬歷史 | 賈培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史達林死了沒?——比電影更精采的荒謬歷史

圖/捷傑電影提供
圖/捷傑電影提供

《史達林死了沒?》(The Death of Stalin)是一部喜劇電影,由艾美獎最佳喜劇影集及喜劇類最佳編劇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編導,改編自法國同名諷刺漫畫。此片得到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的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英國電影提名,並且不意外地被俄國政府禁映。

劇情圍繞著蘇聯獨裁者史達林的死亡,以及史達林死亡後,蘇聯核心領導階層間混亂的權力鬥爭。主要人物包括蘇聯祕密警察首腦貝利亞(Lavrentiy Beria)、短暫的繼任者馬林科夫(Georgy Malenkov)、陸軍元帥朱可夫(Georgy Zhukov)、鬥爭的勝利者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以及史達林的兒子、女兒等人。

史達林死後,兩組人馬爭相奪權

史達林的歷史評價頗為負面,主要來自於他獨裁的風格與任內的大清洗(Great Purge)——一場造成約百萬人死亡的政治肅清行動,電影前段那份令人神經緊張的「名單」來自於此。但他在軍事外交上頗有斬獲,於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東部戰線擊敗希特勒(Adolf Hitler),也獲取了面積廣大的領土,且在任內完成工業化,使蘇聯蛻變成為超級強權,因此得到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的支持。

1953年3月1日,史達林在自己的別墅裡中風,四天後去世,開啟了一連串政治鬥爭志的序幕。 相互對抗的兩派人馬,其一是過往協助史達林主持大清洗的秘密警察首腦貝利亞,其二是未來掌權後立刻開啟去史達林化路線的赫魯雪夫。從這部電影的描寫,我們可以窺見西方國家對這兩位政治人物的評價。

貝利亞是史達林過世時的俄國祕密警察首腦,他其實是在大清洗的後期才上任的,只負責為失控的大清洗收尾,但外界一般都還是把大清洗的這筆帳算在他頭上。他強姦民女的紀錄與史達林過世前後毫不掩飾的變色龍態度,都加深了他的反派形象。

赫魯雪夫早期是史達林主義的積極擁護者,大清洗期間他協助逮捕、謀害了數十萬計的官員與人民。但在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立場丕變,主張去史達林化,他掌權後的一連串文藝自由化政策與經濟政治改革贏得了西方國家民眾的相對好感,在電影中也被塑造為較為正派的形象。

荒謬笑料皆取材於史實

《史達林死了沒?》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雖然非常明確的作為一部喜劇,但在結構與手法上保留了許多與現實緊密連結的要素,電影中的荒謬笑料有很高比例並不是來自憑空創作,而是在直接擷取史實的基礎上發展。

舉例來說,電影前段有一段劇情是描寫史達林與一眾權力高層在自家別墅開宴會,席間充滿戲謔放肆的言語及玩笑,甚至史達林還要求所有人都要一起看美國的西部牛仔電影。這段描述看起來完全像是《笑彈龍虎榜》(The Naked Gun,1988)般,取笑政治人物的架空劇情,但在稍微探查歷史之後,就會發現現實的荒謬讓人有些笑不出來。

在史達林去世前的最後幾年,他確實都是在宴會上處理公務,宴會地點大多在克里姆林宮或自家別墅,常常先把所有人召集到克里姆林宮一起看美國西部牛仔電影,再一起到他的別墅徹夜狂歡。宴會的過程也是荒誕不經,史達林就曾經命令赫魯雪夫跳民俗舞蹈給他看。史達林中風前晚,正是在別墅狂歡到凌晨四點,與電影情節相去不遠。

另外像是電影中描述因為莫斯科的醫生都被清洗掉了,所以能找來的醫生們都是些看來愚笨不可靠的傢伙,這是來自1952年發生的「醫生事件」(Doctors' plot)。當時由於一群猶太裔的醫生被控密謀殺害蘇聯領導階層官員,而造成大批醫生被下獄並嚴刑拷打的歷史事件。

史達林的兒子瓦西里(Vasily Stalin)在電影中鎮日酒醉,荒腔走板不受控的行為描寫,則是來自於他在父親死後失勢入獄,染上酗酒惡習,最終酒精中毒身亡的悲慘遭遇。

透過喜劇引發對真實歷史的思考

《史達林死了沒?》也不如同一般喜劇電影以較為淡化的手法表現暴力與血腥情節,而是將這些死亡與屍體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讓人在沉浸於喜鬧氛圍的過程中,會不時的被提醒,驚覺隱藏在電影戲謔表現背後的真實世界與歷史。

總的來說,《史達林死了沒?》將歷史人物的個性簡化,為每個人拉出清楚的角色線條,讓角色們看起來顯得幼稚單純。優秀的劇本對話編寫,也讓電影的節奏與笑料藉由大量的對話不斷往前推動,維持喜劇電影的基調。

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的其他部分大致都是按照真實歷史的進程在進行,在天馬行空的架空無厘頭喜劇外表下,維持了足夠的電影深度,讓觀眾在開心的笑著走出戲院之後,還能觸發一些對真實歷史的思考。

▲《史達林死了沒?》預告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