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閔現象」:打開潘朵拉盒子的五十道陰影 | 范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管中閔現象」:打開潘朵拉盒子的五十道陰影

管中閔現象所打開的潘朵拉盒,牽涉的層面之廣,情緒之深,冷靜下來觀察,確實可懼。圖為5月4日,台大師生發起「新五四運動」,抗議教育部駁回台大校長遴選結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管中閔現象所打開的潘朵拉盒,牽涉的層面之廣,情緒之深,冷靜下來觀察,確實可懼。圖為5月4日,台大師生發起「新五四運動」,抗議教育部駁回台大校長遴選結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管中閔先生該不該、能不能接任台灣大學校長這件事,從一開始的「話題」,逐步形成「議題」,然後觸發了「論戰」,繼而發展為正反雙邊的「對幹」。這種事態發展,在台灣並不鮮見,然而在過去,這類事件不管再熱鬧,也都只反映出台灣社會心理的某種側影,唯獨這一次,卻反映出了台灣社會陰影的全景。

換句話說,就是潘朵拉盒子這次被真正打開了,積壓了七十餘年的台灣五十道陰影,全數以各種裝扮,呼嘯而出。這是一次徹底檢視、反省台灣各方各派心理陰影的好時機,不能被輕易當作一個「事件」來對待,而必須認清,在本質上這是一個「現象」。

社交媒體才能揭示深層的情緒和動機

如果只看傳統媒體,報紙、雜誌和電視,人們不太容易看出來「管中閔現象」所呈現的深沈。這是因為,傳統媒體多少還要保持一種體面。也就是說,發布在傳統媒體上的報導和評論,儘管各有各的立場和政治正確性,也都必須包裝成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深層的情緒和動機,都是被遮掩的。官式文件就更不用說了,例如教育部、台大校務方、校長遴選委員會之間的公文往返,一律都是人模人樣的套裝說詞。

要看清「管中閔現象」所打開的潘朵拉盒子,以及傾巢而出的台灣社會陰影,得跳過傳統媒體和官式辯論,直接進入社交媒體如Line、臉書、PTT,才能體會到素顏、未經化妝的底層情緒,以及這些情緒所反映出來的台灣社會心理陰影。

這些陰影,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多半都只停留在口耳相傳或小範圍的同溫層好友聚會之中。然而現在,隨著社交媒體的高速傳播性,各種陰影的推波助瀾效果,以及對撞再對撞的力道,使得潘朵拉盒子的盒蓋再也罩不住了。

民進黨全面執政後才能冒出的「現象」

管中閔現象之所以能成為「現象」,不能僅以過去發生過無數次的「事件」視之,有一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現在是民進黨歷史上第一次全面執政時代。作為例子對比,發生在國民黨執政時期的「馬王政爭」,固然其熱鬧的程度甚至超過此次,也是餘波盪漾至今未息,但那只能被形容為一個「事件」,還達不到「現象」的廣度和深度。

民進黨第一次掌握了體制的全面運作權力以及話語權,給予了台灣社會中各方各派,各自積壓了幾十年的怒氣和怨氣一次徹底宣洩的出口。民進黨支持者固然充份用上了體制運作權和話語權,但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民進黨反對者也使出過去不需要使出的力氣,賣力地對抗。用比喻來說,過去在國民黨時代的堤防,儘管處處漏水,但還不至於出現決堤。而現在,在各方怒氣和怨氣對沖下,決堤是遲早要發生的事,「管中閔現象」的出現,就凸顯了堤壩已開始崩塌。

民進黨第一次掌握了體制的全面運作權力以及話語權,給予了台灣社會中各方各派,各自積壓了幾十年的怒氣和怨氣一次徹底宣洩的出口。圖為國民黨團立委們在台大校友會館正門前聲援台大「新五四運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第一次掌握了體制的全面運作權力以及話語權,給予了台灣社會中各方各派,各自積壓了幾十年的怒氣和怨氣一次徹底宣洩的出口。圖為國民黨團立委們在台大校友會館正門前聲援台大「新五四運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潘朵拉盒子裡藏的陰魂

管中閔現象所打開的潘朵拉盒,牽涉的層面之廣,情緒之深,冷靜下來觀察,確實可懼。潘朵拉盒內的所有陰魂,隨手整理,僅僅列出其要者,就至少包含以下:

  • 中國人vs. 台灣人
  • 獨派vs.統派
  • 台派vs.中性派
  • 親日派vs.親中派
  • 國民黨vs.民進黨
  • 藍vs.綠
  • 蔣氏父子在台灣的過vs.功
  • 產官學的連體嬰利益結構
  • 國民黨始作俑但被民進黨繼承的黨國體制積習
  • 誰執政誰通吃的江山觀
  • 政府公權力的界線,大中央的流弊
  • 靠公費預算過日子的機構的自治權利分際
  • 學閥長期把持高教的積重難返
  • 台灣法律體系的漏洞百出
  • 高位法和低位法錯位操弄
  • 法規、法治辯論和法理辯論的脫節

以上等等等等,無一不破盒而出。牽扯出來的問題和情緒如此之豐富,社會和輿論界好像饑漢走進了擺滿菜色的自助餐廳,隨自己高興挑菜吃,而且一定要吃到飽。

大破,然後呢?會大立嗎?

弔詭的是,台灣社會陰影的潘朵拉盒子被打開,可以是一件好事,也可以是一件壞事。說它可能是好事,是因為這盒子遲早要開,堤壩遲早要潰,晚開不如早開;宣洩永遠是重建的前提,大破一向是大立的必要條件。

又說它可能是壞事,因為堤壩崩潰後,大水不一定會流入人們所期待的河道,也可能水漫亂竄,淹沒人家,範圍之廣,致使災後重建成為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好事還是壞事,取決於台灣社會有沒有能力處理潘朵拉盒子竄出的五十道陰影,大破之後有無大立,這都還是未定之天。

管中閔現象爆發出的各界各派動力,可以視為一種台灣大破的契機,但也可視為一種從此台灣更加下沈的漩渦;關鍵問題在於,如果事態演化成為後者,大破之後的大立,就不可能。管中閔現象形成後,實質上是在逼使台灣社會回答一個問題:台灣是要在心理陰影下繼續採用幾十年來的叢林法則,互鬥糊弄下去,還是要藉機順勢,在心理陰影浮出檯面之後,一鼓作氣,揪出體制內的所有沈痾,進行大立的工程。

管中閔現象爆發出的各界各派動力,可以視為一種台灣大破的契機,但也可視為一種從此台灣更加下沈的漩渦。圖為台大師生在校內舉行「新五四運動」,抗議教育部駁回管案,從傅鐘沿著椰林大道遊行至校門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管中閔現象爆發出的各界各派動力,可以視為一種台灣大破的契機,但也可視為一種從此台灣更加下沈的漩渦。圖為台大師生在校內舉行「新五四運動」,抗議教育部駁回管案,從傅鐘沿著椰林大道遊行至校門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大破後的大立,誰的責任?

柏林圍牆的推倒,靠的是眾人,但是牆被推倒之後,新體制、新文化的建立,還得靠牆兩邊原來敵對陣營內的菁英。歷史證據,斑斑在目。阿拉伯之春推倒了多個國家內部的舊有勢力高牆,但因國內菁英層的高度和氣度不足,使得大破後的大立成為泡影。大破之後無大立,反而為外國勢力上下其手提供了豐富的空隙。

潘朵拉盒子內的諸多陰魂,並非僅靠宣洩情緒就能驅離,因為,這些情緒陰魂已架接到體制上,體制的流弊不除,情緒不可能癒合。四個月來的管中閔現象清楚顯示了,社會情緒和體制流弊是一個銅板的兩面,體制的病體不除,情緒的陰魂不會散。

「大立」的動力何在?

台灣的菁英層,不能再迴避潘朵拉盒子內各種陰影背後的體制問題。這裡所指的「菁英層」,包括了不分黨派的權力菁英、知識菁英、企業菁英、文化菁英、言論菁英,以及年輕世代中的行動菁英。

如果你的意見、你的行為、你的職業、你的角色、你的決定,能夠影響到一千人,那麼你就是這裡所說的菁英。2300萬人口的台灣,菁英人數不會超過兩萬人。換句話說,台灣如果要進行大破後的大立,只需要這兩萬人來推動。但在同樣道理下,台灣要被搞壞、搞爛、搞臭,也只需要這兩萬人。請別跟我說什麼民粹;民粹至多只能在大破的過程中推波助瀾,不可能成為大立的主力。也請別都賴到政治惡客身上,政缸裡的蛆,頂多也就佔這兩萬人中的十分之一。

大立的責任,就在你身上。再說一次,如果你的日常意見和決定,能夠影響到一千人,那麼不管你是誰、什麼職業、什麼角色,大破後的大立責任就在你身上,你若賴掉了,台灣也就被賴掉了。

在管中閔現象中,你可能熱情、積極參與,你也可能冷漠,甚至裝作沒看到,你可能認為這個「事件」就像過去的事件一樣,過去了就算了。你可能是「反管」的一方,你也可能是「挺管」的一方,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然後呢?然後你會不會在「大立」上做出貢獻?菁英們,至少那些不是「惡菁英」的人,是好漢就不要走。

你可能是「反管」的一方,也可能是「挺管」的一方,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然後呢?你會不會在「大立」上做出貢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你可能是「反管」的一方,也可能是「挺管」的一方,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然後呢?你會不會在「大立」上做出貢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