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竟然是那種人!加入母豬教是理想的生涯選擇嗎? | 朱家安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你竟然是那種人!加入母豬教是理想的生涯選擇嗎?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日前讀到Dcard有則文章,描述男生被女友發現自己是母豬教徒,女友傷心決定分手。母豬教是批踢踢崛起的特定網路群眾,會在各大論壇、甚至新聞留言區,集體攻擊各種他們認為行為「不正確」的女性。文中寫到:

刪文什麼的都做了,但他女友說這不是刪不刪文的問題……

因為那是心中的想法,而且發文宣揚母O教是厭女的體現。

我確實可以想像他女友的心情是「你竟然是那種人」。重點不在於你過去造成什麼傷害,現在可以盡力彌補,而且是你從過去到現在,一直以來都是那種人。

厭女(仇女)認同的副作用

人喜歡被認同。認同群體要形成,可以憑藉很多種共通點,例如:

  • 很困難的遊戲雖然玩很爛但依然自以為屬於高級玩家;
  • 製作讓大家享受的動漫;
  • 一起崇拜某個笨蛋;
  • 一起討厭別人。

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好處和壞處,一個人加入厭女群體,女朋友發現之後傷心分手,就是加入該群體可能會有的副作用。

你加入群體,以跟風罵人的方式來換取認同,你不但是他們自己人,你就是他們,認同一樣的價值觀,願意做同樣的事情——在各個地方羞辱女性。

例如,你在報導女性成就的新聞底下留言說,「____有什麼用,以後還不是嫁人」;在女性結婚的報導下面說「我也想獲得內射他的權利」;在女性懷孕的報導下面說「保固期訖」。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描述了石內卜和莉莉鬧翻的一段,石內卜試圖解釋,他歧視「麻種」(對「沒有巫師血統的巫師」的貶抑稱呼),但不歧視莉莉:

石內卜:「不,聽我說,我不是故意要……」

莉莉:「不是故意要叫我『麻種』,對嗎!但所有跟我同樣出身的人,你都叫他們『麻種』,我憑什麼覺得自己不一樣?」1

有些人會說,他們是罵母豬,不是罵所有女人。考慮跟前述表列類似的種種厭女留言,我不怎麼相信這個辯詞。然而就算假設真是如此,當他們罵母豬,也同時為所有女人立了判準:要嘛乖乖成為他們期待的樣子,要嘛就被罵。誰會喜歡這樣的壓力?(照樣造句一下,中國:我們是戰台獨份子,不是戰台灣同胞,你們乖乖當台灣同胞,就不會有事)

有什麼特別的理由,讓女人認為自己應該要跟那些「覺得他有資格替『ok的女人』立資格並懲罰失格者」的人在一起?

當然,擇偶都需要判準,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但這跟參加一個群體大家一起推文攻擊未達底線的陌生人,是兩回事。這種「立判準」和「糾察」,就是厭女(仇女)的基本要素,這方面大家可以參考賴天恆這篇文章

重點是你要變成怎樣的人

加入以集體厭惡為核心的群體,可能的另一風險是強化你心裡不公平的刻板印象。

歧視常源於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常隱於意識之下,以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講的捷思和偏見的路徑影響人類判斷。這讓成為歧視者遠比我們想像得容易。這也是為什麼我相信有些歧視言論是出於無意

我有一些朋友是女性主義者,但連這都無法阻止我受到各種對女性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影響。如果把這些朋友換成厭女人士,我無法想像我會變成什麼樣子。

交朋友需要認同,談戀愛也是。認同不只是認同你做哪些事,也是認同你出於什麼理由去做那些事,因為這反映你的價值觀。

在珍妮弗・安妮斯頓跟文斯・沃恩主演的愛情喜劇《同床異夢》(The Break-up)裡,一場派對之後,沃恩開始打電動,安妮斯頓在廚房洗碗。

安妮斯頓感覺很差,向沃恩示意,沃恩說好啊沒問題我幫你洗,結果安妮斯頓更生氣了:「我不是想要這個,我想要你自己想要洗碗。」

事情還沒完。沃恩回說:「為什麼我會想要洗碗?」

沒人想要洗碗,安妮斯頓也不想,但至少在這部電影裡,出於某種社會成規,日常環境和氛圍最後總是讓安妮斯頓去洗碗。沃恩應要求幫安妮斯頓洗碗,但安妮斯頓想要的不是一個會應要求幫他洗碗的人,而是一個能察覺不公平的社會常規,並協助抵抗的人。

(有些人可能會說,就算上述我都同意好了,但是,你要求我幫你洗碗,我回說「好啊我來幫你」到底有什麼不對?如果不能這樣回,實務上到底可以怎麼回?僅供參考,我會回說「啊抱歉,我來」。道歉是因為,我身為既得利益者,沒有主動察覺伴侶因為社會常規背負比我多的洗碗責任。)

我們的日常表現對親友來說重要,因為這些事情顯示了我們是怎樣的人。這篇文章開頭分享的經歷裡,母豬教徒遭到女友分手,也是因為女友發現「你竟然是那種人」。

厭女與否,關乎你是怎樣的人,若要選擇挽回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大概也只能從改變自己是那種人做起。當然,這並不是說厭女者就交不到女朋友,反例太多了。相對的,也不是說只要當事人成為女性主義者,前女友就應該要回頭重新建立關係,畢竟人生不是RPG解任務。

最後,我反而認為,自己選擇成為怎樣的人,比能不能跟特定的人談戀愛重要許多。如果一個人需要靠著討厭別人才能安身立命,感覺不是很健康。

*感謝陳紫吟、賴天恆在本文發想期間給的好建議。

  • Dcard的原討論串也有人提到石內卜和莉莉的例子。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