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珮杏、劉維人/選市長都能唱歌,選大學性平委員為何不能亂填政見?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廖珮杏、劉維人/選市長都能唱歌,選大學性平委員為何不能亂填政見?

台大選舉委員會在4月20日釋出性平會的參選公報,其中幾位候選人的政見引發爭論,包括:

直接違反性別平等的基本觀念

  • 在男性權利被打壓的年代裡,為男性的權利挺身而出——3號
  • 制裁台女、終結噁男——9號

難以理解到底跟性別平等有什麼關係

  • 開設性別平等快速道路(開放舟山路機車行駛)——1號

偷渡了可能違反事實的預設

  • 仔細調查性平調查小組的心理狀態和不當行為——5號

在許多評論中,有些人認為這顯示台大的性平尚未落實,也有人提醒:有性別意識的人應該要更加關心公共事務,以免政治場域劣化。但選舉中到底能不能提這些具有爭議的政見?這可以根據政見可能想要達成的目標,來分別討論:

一、政見的字面意義不是本意

A. 為了開玩笑而發表政見
B. 為了反串/嘲諷而發表政見

二、政見的字面意義是候選人的本意

C. 為了阻礙性別平等而發表政見
D. 為了抗議而發表政見

大致上我們認為:(A)直接違反政治的概念;(C)的氾濫會引發嚴重的民主危機;(B)跟(D)在某些條件之下可允許,但本次上述候選人都沒有滿足。

A. 為了開玩笑

「開玩笑」是指「說了某件事但完全不把它當真,只是以此取樂」。我們認為政治事務的特殊性,使得「開玩笑」這種行為本身就跟正式的政治表態,例如記者會、白皮書、以及選舉政見直接衝突。

政治是在分配資源跟權力並決定公共事務的實行方式,也就是在決定其他人的自由、財產、生活方式。當參選人提出政見,就對選民下了特定承諾,有政治責任要實現。如果正式的政治言論可以說了之後不當真,我們就無法判斷參選人下了哪些承諾,也無法判斷社會的資源要如何分配、每個人擁有哪些權利。當玩笑危及承諾和責任的語言,玩笑就會危及民主政治運作和社會信任,如果有人不把正式的政治言論當真,社會為了保持正常運作,可能得考慮暫時不要讓他參與政治事務。

這個推論甚至可以衍伸到政治事務範圍的其中某些部分。如果你認為正式的政治事務可以開玩笑,實在讓人好奇你是否認為政治事務處理範圍中的某些部份也可以開玩笑,包括:

  • 公司提案(關乎組織的做事方式)
  • 買賣跟合約(關乎財產的分配方式)
  • 合作(關乎他人的時間精力分配)
  • 疫情資訊(關乎整個社會的運作方式跟許多人的健康安全)

當政治「認真就輸了」,所有人都是輸家

另外,在政見發表會、選舉公報、政策辯論會上,一旦出現任何人的發言主要是在開玩笑,該場域的語言脈絡就會改變,看起來不再像是政治宣稱或者政治討論,而更像是綜藝娛樂。這會讓其他人覺得該場域不需要認真,也就更難判斷是否該認真理解其他候選人的政治言論。

而這可能帶來以下幾種效果:

  1. 讓人誤以為當前討論事項並不重要。例如「台大性別已經很平等了,其實不需要再設性平會來解決性平問題」。
  2. 讓人以為討論的事情很簡單,不需要認真決定方向細節跟人選。
  3. 讓人認為政見與立場並不重要,只有誰被選上重要,政治人物選上之後有權任意行事。
  4. 讓人認為目前的選舉跟決定的事項在胡鬧,沒有正當性,所以民眾沒有責任遵守政府的決策。
  5. 讓人認為當前事項其實不在民主的守備範圍內,應該要繞過民主,直接交付專家處理。例如:無論學生委員的決議有多糟,最後都可以由專家來補強。或者若學生普遍缺乏性別意識,為什麼有權選舉性平委員?

(1)會讓選民錯估大學目前性別平等的現況跟重要性,而(2)至(5)則會直接傷害大學生對於學生自治跟民主的看法。

當然,不把正式政治言論當一回事的,並不是只有台大性平會選舉。之前台北市長候選人在政見辯論會上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唱與政見毫無關係的歌,但大家似乎並不把整件事當成可恥的笑話,討論的重點大多也不是這種行為擾亂社會認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不難想像為什麼許多台灣人不把選舉當一回事,並且覺得候選人有趣討喜比政治能力和理念重要。

B. 為了反串/嘲諷

雖然我們認為,政治從實際意義上就不可能合理的開玩笑,但這並不等於凡是涉及政治,就全都只能嚴肅以待,也不表示政治神聖不可侵犯。例如我們認為政治可以嘲諷,嘲諷是一種表達意見的形式,有時候甚至可以用來表達嚴肅的政治意見。

在本次事件中,許多人猜測部分候選人的政見是反串,而反串是嘲諷的一種。嘲諷跟開玩笑的意思不同,是指為了批判某個既有的事實,而用表現技巧讓大家討論那件事。這表示要用嘲諷來引發討論,至少得明確點出嘲諷的對象荒謬或愚蠢的地方在哪裡。因此,如果這些候選人的政見是嘲諷,我們應該光是從性平會的組織、性平運動的進展、以及候選人的政見,就能看得出這些政見是在嘲諷什麼,而目前輿論理解的分歧,已經證明這些候選人並沒有做到。

基於上一節的分析,正式的政治場合必須維持明確和嚴肅。如果嘲諷沒有辦法明確點出政治上應該討論的問題,就反而只會影響場域脈絡。

如果候選人是真心的呢?

當然,這些候選人也可能真心相信這些政見,或至少跟這些政見同一立場。

C. 為了顛覆性平會,阻礙性別平等

或許有些候選人反對性別平等,並且希望爭取相同立場者的支持,在當選性平委員之後從性平會內部阻礙性平發展。這種行為可以稱為「顛覆」:利用既有的結構,來破壞該結構原本的目標。

在程序上,「一個負責性平的民選機關,裡面能不能有刻意妨礙性平的委員?」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不過,無論答案是可以或是不行,只要有人真的這麼做,都是在擾亂民主程序的正常功能,讓一個負責推動性別平等的機制,變成無法正常運作的機制,如果這種做法真的產生效果,那麼民主體制就不再是讓人民自主決定的機制,而是讓最聰明、最有錢、最有聲量、最懂操弄技術的人來統治的機制。如果這樣的人真的當選性平委員,就只剩兩種方法,可以維持性平會原本設計的功能:

  1. 說服他跟他的支持者改變立場
  2. 利用議事程序無視該委員的意見

無論哪一種,都只會加劇選民之間的分裂,並使道德錯誤的意見獲得更大聲量。為了防止社會陷入道德危機,民主機關有責任從一開始就預防此事發生,應該要禁止這類民意代表進入負責機關。

令人擔憂的是,目前許多政治場域就面臨這樣的問題,例如立院的國防委員會裡面,竟然允許可能支持中國的立委進入,還向我國國防部索取機密資料。

然而,這並不表示民主社會不能追求「反性平」,只是在民主社會中推動政治目標,應該盡量避免以破壞民主體制為手段。如果反對性別平等的人要推動他們的政治願景,可以用倡議的方式闡述他們的理念、要求修改《性別平等教育法》讓大學不必一定要設性平會、或者要求修改該校性平會的管轄範圍與實行方式等,而不是為了推動自己的政治理念,傷害賦予自己政治自由的民主體制。

D. 為了抗議性平相關事項

另一種理解是,這些參選行為與政見是為了抗議目前的性平文化。我們同意參選可能是一種合理的抗議形式,因為言論自由並不限制表達的形式;而且選舉公報與政見發表會等平台,確實就是用來陳述該主題的政治主張。但用參選的方式來抗議時,抗議者必須為抗議內容負更大的責任,必須更仔細檢查抗議內容是否合理,更仔細思考該如何呈現。

因為選舉機制跟其他平台有個關鍵差異:它強迫選民觀看。選舉公報、政見發表會等機制必須平等保障每個候選人的發言權,只要形式與主旨上沒有違規,平台就必須刊登;而在當下的媒體環境下,非主流政見更容易獲得曝光率,所以提出者必須擔負更大的責任。

以本次事件中部分候選人的政見來看,如果真的是抗議,抗議者不僅沒有做到其他候選人所擔負的責任,更違反了討論的基本原則。

在民主社會,每個人的發言權同等重要,但這並不等於每一項意見的內容都同等重要。希望以民主方式決定公共事務的人,不會希望把大家的時間耗費在已經有定論的事情或者捕風捉影的謠言上。這項原理甚至不僅適用於民主,更適用於所有彼此平等的討論,甚至適用於不那麼平等的資訊交流場合。如果有人在大一微積分的課堂上聽不懂基本的三角函數,我們會給他一些中學教材和影片,而非在上課時間解決他的疑惑;既然如此,當有人在選舉公報裡面寫一些早被駁斥的錯誤看法,我們會希望他先回去閱讀之前的性平討論,而不是在選舉期間花時間處理他的不滿。

本次引起爭議的參選政見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裡。這些政見所描述的是「性平運動侵害男性權益」、「台女(根據目前網路上的使用脈絡,這是指性平體制沒有促進性別平等,而是鼓吹了女權自助餐)」、「學校性平會委員的心理狀態有問題」等等,前面兩類內容在過去的性別運動討論中早已確認是誤解,只要有認真爬過文都會知道;最後一項則是針對該校性平會委員的嚴重個人指控,如果要當成抗議事項,需要備有相當堅實的證據。

因此,即使候選人以這些理由來抗議性平事務,應該也只顯示他們對性平事務欠缺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利用選舉機制強迫他人閱聽自己的意見,就是在浪費公共資源。

本次引起爭議的政見,反映出整體社會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此次部分候選人引起爭議的政見,很難解釋為民主社會中能夠合理出現的行為。大學生在選舉場域做出這類行為,已經不僅是表示性別平等受到挑戰,更顯示出社會對於民主的理解有很多禁不起深思的部分。

目前成人世界的政治娛樂化,讓整體社會有錯誤的印象,讓人誤以為「以輕鬆愉悅的方式進行政治活動,是在反抗僵化的政治文化」,此外,目前許多選舉跟公投,都不設提案或政見的審議流程,造成這類違反事實、法理、民主基本原則的公投題目和政見,都可以進入投票單,保持相反理念的候選人當選之後甚至可以進入負責機關。這些都加速了選民對於民主的理解扭曲。

濫用政治權利在民主社會是相當嚴重的問題,歷史上不斷有人利用民眾對於關鍵民主概念的無知或誤解,從內部破壞民主體制。哲學家傑森.史丹利(Jason Stanley)把這種破壞的原理寫成了《修辭的陷阱》,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賴天恆的這篇導讀。現在的政治也許有許多地方很好笑,但這不表示「政治事務」本身可以開玩笑。成人世界給了成年人錯誤的示範,也讓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搞錯政治的意思。


  • 本文初稿感謝朱家安提供意見。
  • 廖珮杏,自由譯者,偏好議題性的人物故事,從中探討機制縮影、價值與文化衝突等結構問題,例如《重返天安門》、《憤怒與希望》、《重病的美國》、《獨裁者的養成之路》等。劉維人,自由譯者,主要翻譯當代民主問題、政經制度類書籍,並零星撰寫相關主題文章,如《反民主》、《暴政》、《修辭的陷阱》、《北歐不是神話》等。
  • 更多:WebF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