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高雄稀有老建材,成立文資銀行只是第一步 | 林于凱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搶救高雄稀有老建材,成立文資銀行只是第一步

2017年9月,旗山日式官舍遭高雄市水利局拆除。圖中黑瓦為官舍原建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7年9月,旗山日式官舍遭高雄市水利局拆除。圖中黑瓦為官舍原建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文資銀行,是什麼樣的銀行?我來看,是一種對於時間的保存。保存著有形的建材,以及,無形的記憶。在資訊及產業變動都如此迅速的環境,這些在歷史長軸中,能找回過往緩慢時光的物件,反而是無法取代且必須被珍藏的。

作者長期居住高雄,高雄面對產業轉型的需求,發展觀光一直是重要選項之一。然而,高雄近年在硬體建設著力甚深,例如各式場館、興建中之輕軌及未來的捷運黃線等等,這些場館及運輸工具,提供了空間及載體。不過,人,才是空間及載體的主角。如何讓人對一個城市產生連結?故事是什麼?我以高雄為例來描述所見之觀察。

重機具拆除文資,珍貴建材無從保存

高雄,這些年來許多歷史建物遭到拆除(鐵路新村旗山日式官舍覆鼎金公墓……),許多舊建物,因為土地徵收及開發需求,在無聲無息中,來不及好好記錄,就消失了,對於舊建材的保存,更缺乏統整性的處理機制。這些老舊資材,一旦流失便難以尋回,即便未來有心人士想復舊老建築,亦難以得到這些文化資產的材料供修復。而文資銀行,能替我們未來的子孫,找到一個保存舊有記憶的管道。

前陣子,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修復工程的工地,四支珍貴紅檜木料失竊,即便有保全看守,還是難以避免宵小覬覦,更何況是其他無保全看守之老舊建物?高雄市許多日治時期老舊建物,因年久失修乏人問津,放著養蚊子任其凋零,對於市民記憶與地方觀光發展來說,都是極大的損失。

圖為遭高雄市水利局拆除的旗山日式官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遭高雄市水利局拆除的旗山日式官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南對於文資保存的做法相較略顯積極,除了規劃「台南雙城觀光地區」,讓舊城區的老宅民宿有申請合法途徑,亦在去年成立文資銀行,提供文資修復者可再利用的資材。文資銀行,將政府整建及民眾提供的老舊建材造冊編號,讓有心、有意願從事文資保存及老屋修復的民眾,能有一個整合性的平台作申請。

台南老屋活化的能量,先是民間帶動,後由政府介入協助。有些老建材經過妥善的回收及整理,便能成為民間修復及活化老房子的所需料件,有些老屋修復者藉由巧思,將老屋改造成咖啡店、文創店、展演空間的經營,形成吸引外地人造訪有趣的巷弄文化,甚至在整體意象形塑成功後,活絡了街廓商圈。

相對而言,高雄對於文資在城市發展中的想像則是缺乏。除了舊城區(如:鹽埕區)的民宿要合法設立非常困難,日前在鹽埕區以老屋改造聞名的「叁捌旅店」才因此歇業,令人惋惜外,近兩年高雄許多老建物都在未經妥善程序下,就遭到拆除,公部門的拆除作業屬工程標,為了節省經費,常常會直接採取重機壓毀破壞的拆除方式。

但是,這樣的方式,使老屋拆毀後,能留下的可再利用建材寥寥可數,因為大部分都在破壞的過程中損毀。如果,要有效保存老舊建材,其實必須要採取逆向工程,就是說,要以「拆解」的方式,而非「拆除」。從屋瓦、牆面到梁柱,一個個卸除拆解,但是所需的工程費用往往是直接壓毀的數倍。因此,如果沒有招標階段跟工程單位適時的溝通,往往標案一發包,就註定許多老建材走向不可逆的毀滅。

有些老屋修復者藉由巧思,將老屋改造成咖啡店、文創店、展演空間的經營,形成吸引外地人造訪有趣的巷弄文化。 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有些老屋修復者藉由巧思,將老屋改造成咖啡店、文創店、展演空間的經營,形成吸引外地人造訪有趣的巷弄文化。 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成立文資銀行始能有效管理老建材

目前民間有自主尋找場地堆放蒐集來的老舊物件(例如: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但對於公共工程中拆除的老物件,則缺乏妥善的管理機制。以此次逍遙園紅檜木被盜的事件為例,這些老舊建材缺乏平台管理,時間一久,難保下落不明。

這些建材都有歷史的價值,許多現在工法已少見,比方說屋頂的黑瓦,幾乎少有窯場仍有生產,高雄大樹的三和瓦窯仍持續生產紅瓦、清水磚,但因為有些尺寸及工法跟過去已不同,所以會出現老屋復舊時,屋瓦外露或者是同一個屋頂有許多不同瓦片配色的狀況,就是因為,要找到這麼多的老建材,已非常困難。

如果,民間的房屋主人,沒有看到老建材的價值,採用直接拆除,那麼許多原本應該保存的東西便將消失殆盡。公部門的老舊建物也是同樣,採用小額採購,不到十萬元的拆除方式,直接拆除壓毀。根據從事老舊建材保存的木質修復技術人員說,他們收到的許多材料,很多一看就是「沒救了」。只能拿去切割成小料,供作木工藝術者創作或是開設給民眾的木工班使用。

看著逍遙園紅檜木被盜採,但連被盜幾根都不清楚的情況下,文資銀行成立的第一步,先要將這些老建材做履歷。包含,原本使用在什麼建物、在原本建物中的結構功能、拆解後做過什麼處理(煙燻、打藥、修補……)等等,將這些資料建檔上傳雲端,供有意願申請者在網路上就能看出這個材料的來龍去脈,才能進一步媒合。

而文資銀行的成立,只是第一步,後續有相當多的事情得準備。除了最基本的物件管理,還有必須有木質修復專技人員協助將有損壞的建材做處理(畢竟申請者要自行處理的難度更高),才能提高這些舊物件被使用的機會。同時,也要有專人到申請者的老屋修繕計畫現場勘查,確認申請的建材有被使用,建檔成為建材履歷的一部份。

「如果回收的建材,只是堆放在倉庫中不讓蛀壞,那其實跟送進棺材沒有太多差別;文資銀行,其實是個收容所的概念,讓這些材料,能有重生的機會,才是對這些老舊建材最大的尊重。」這是個有趣的形容,不過也很貼切。

參與文資銀行營運者認為,「文資銀行應由政府主導,轉成為政府民間攜手合作的文資合作社概念」。因此,建立文資銀行是第一步,才能讓民間有意願參與文資保存的團體與個人,能有便利的管道,提供及取得相關資材,讓老建築得以再生,除了是市民的無價記憶,也成為深度觀光發展所需之有形資產。

一個城市之所以吸引人,不是他有多少的大型建物,而在於,他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

「逍遙園」為日本皇族大谷光瑞於1940年代創建,高雄市府預計耗時3年修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逍遙園」為日本皇族大谷光瑞於1940年代創建,高雄市府預計耗時3年修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