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婆何苦北赴中正廟進香遶境?
今年國慶連假最令人驚嚇的活動,就是北中南有幾間媽祖宮將要去中正廟進香、遶境,這項由公關公司設計的活動,不僅有違民俗常理,更以被星雲法師稱作媽祖婆的蔡英文總統為企劃號召,以媽祖作為政治宣示的符碼,其實得仔細想想,在當前民主社會這麼做,是否還有意義?
事實上,這十間廟宇在闡述這項活動的時候,本身就有不同的用詞「定義」,有人說是要北上「祈福遶境」,有人說是要去「會香」,也有人認為這是祈福祭祀,當然,有些廟宇看起來則是想配合了事,僅有動員卻連宣傳都沒有。由於號召者朝天宮是臺灣媽祖信仰重鎮,據說許多分靈廟宇知道以後,甚至認為好像不得不北上參加,但畢竟每間宮廟得提出一百萬元活動贊助金,所費不貲,也就使不少宮廟望之卻步。看在外人眼裡,這場具有宗教祈福性質的嘉年華活動,反而比較像是去中正廟做另類的「進香」,去刈取政治香火,增加媽祖廟的政經能力,再再凸顯著臺灣社會面對民間信仰時,值得思考的嚴峻問題。
晚近數十年來,臺灣宮廟日漸為了吸引人潮、創造話題,或是因為某些特殊因素,製造新聞效果,不得不開始以「企業化」經營為概念,整間宮廟幾乎都要交由公關公司主持了!各類富有創意的活動琳瑯滿目,急速突破傳統社會生活型態可以想像的範圍。值得注意在於,尤其是以媽祖為名的活動,在全臺此起彼落的輪替著,有來自政府經費辦理的各類媽祖文化節,有以官方經費籌辦的媽祖遶境,也有由民間自主規劃,請求政府配合的文化活動等等。這類擷取民俗元素,實為創新卻以「民俗復古」為名籌辦的文化活動,有著濃厚民俗主義情懷,有些展現著官方意識形態,有些涉及廟宇主事者與個人生活的價值觀傳播。但其實,這些活動都不屬於長久信仰心靈累積下的「民俗」,公關公司設計的「創意民俗」是應該要適可而止。
俗語說「神愛扛、人愛妝」,一間廟宇要能夠興旺,好像確實必須要有人願意投入心血、努力經營,才能夠促進繁榮。只是,當我們回到信仰心靈層面,神佛興旺與信仰影響力,在當今社會竟已到了需要取決於文化活動、宣傳能力,這些種種現象,都充分顯示民間信仰發展正在式微,實在不免令人感到惆悵。
在民俗思維裡面,神明離開廟宇至外地,大抵上會有幾種不同的目的,比如是為了出門進香,汲取香火、補充靈力,或是為了出門招兵,補充兵馬、增強軍力,也有是為了出門聯誼,建立社會互動關係,亦有帶天職出門巡視、掃蕩不淨,為求地方平安,在境域內遶境祈福等等複雜的因素。
因此,從民俗角度來講,本次北上中正廟集結,這幾間廟宇都不是當地主要大廟,自然稱不上是北上去遶境,而駐駕在中正廟裡無法刈火,當然也不是民俗意義上的「進香」,若說是去祈福祝禱還算勉強可行,只是何苦讓媽祖婆大老遠地從全臺各地趕到中正廟去?整個過程滿滿的政治儀式,不避諱地宣稱是為了去祝賀臺灣第一女總統度過第一個國慶日,實在不得不讓人瞬間誤以為是不是回到帝制王朝的封建時代。莫非今日過後,媽祖還要總統特別加封,由「天后」升格為「天太后」不成?
古早時代,媽祖與臺灣各時期政權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信仰神靈背後都透攝著各種政治價值觀的認可,無論是清帝國統治,或是日本殖民政權,媽祖都有特殊禮遇的政策配套,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自然也沒有放過這樣的信仰網絡,尤其民間信仰被迫組織化,帶來更多社會角力的細微問題,這使得政治力本身幾乎就可以看作是媽祖信仰靈力發揮擴張的關鍵。意想不到的是,在現今民主社會裡,我們竟然繼續使用這一套信仰建構的政治價值觀,累積封建社會才有的「官方加持」想法,宮廟缺乏自信到如此這般境地。
其實,民間信仰的價值觀,還是得建立在民間自主性的創造上才能淵遠流長,雖然政治人物利用媽祖信仰建構起一套社會互動邏輯,民間社會裡的媽祖,依然是要憑靠著庶民信仰需求,才得以興旺發展。類似像這樣由民間宮廟籌辦活動,特別去依附政治力量的現象,當然不是單獨個案,比如明年即將籌辦的臺中七媽會也是相同案例。民間廟宇管理人應該好好地重新思考,支持著媽祖信仰的核心根本到底是什麼?臺灣社會恐怕最不缺政治活動,但我們很需要文化思維與信仰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