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台片回顧(下):十四部非看不可的台灣電影 | 鄭秉泓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2021年台片回顧(下):十四部非看不可的台灣電影

《美國女孩》劇照。 圖/傳影互動提供
《美國女孩》劇照。 圖/傳影互動提供

▍上篇:

2021年台片回顧(上):八部「讓人失望」的台灣電影

過完一個農曆年,終於完成這篇2021年台灣電影回顧的後半部,讓大家久等了。前篇說過2021年的台劇是大年,台片則相形小年。就有正式商業放映的電影來說,雖無大破大立之作,但從題材到美學形式算得上多元,類型上技術上屢有突破,紀錄片尤其格外精彩,本來想說選個十片,沒想到幾番割捨之後仍是挑了十四部,其中包含兩部短片和三部紀錄片,各位讀者朋友,以下你看了幾部呢?

特別提及:《洞兩洞六》與《伏魔殿》

疫情改變很多事情,從拍攝到發行都是。短片商映不是第一次,但2021年有為數甚多的短片突破台北特定單廳模式進行全國性商映,而且取得非常好的票房成績,其中最不應錯過的便是王逸帆的兩部短片作品。

王逸帆首部劇情長片《逃出立法院》已經在2020年公映過,也被我選入2020年最非看不可的國片傑作名單,這次再將他這兩部短片放入2021年非看不可系列,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希望大家一定要認識這位奇才。

《洞兩洞六》和《伏魔殿》分別是他2017年、2020年的短片作品,前者是他對自身短暫義務役軍旅生涯的憤怒回顧,後者則是一部極度任性、狂妄、風格濃烈桀敖不馴之作,這兩部短片皆具有發展成長片的潛力,據悉《伏魔殿》正在發展劇集版,王逸帆是目前我最期待下部作品的台灣導演。

十、《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如果懷抱著徐譽庭+許智彥=《誰先愛上他的》來看《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可能會非常失望。這是一部亂哄哄的片子,有看起來很炫但真的通通刪掉也不影響故事的線上社群對話方塊。有艾怡良唱的那首好聽到會流耳油的主題曲,還有為了角色需要把自己吃成胖子的吳慷仁前所未見的放鬆演出。

《誰先愛上他的》票房評價兩得意對於徐譽庭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讓她有勇氣照自己的方式拍《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畢竟《誰先愛上她的》是呂蒔媛的劇本、是呂蒔媛的人生經歷(劉三蓮正是徹徹底底呂蒔媛的自我投射),但是這回郭勤勤是徐譽庭的自我代入。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活脫是徐譽庭連續劇作品《妹妹》的B面,不只要講愛情,更要講親情,講家人與家人之間、講朋友與朋友之間的悲歡離合。而且徐譽庭的少女心和蕙質蘭心的感性、許智彥活潑放肆的影像調度,在這兩位導演的二度合作中更微妙地彼此交融,甚至由戲外延伸到戲內,成就了片中艾怡良和9m88續攤那場動人好戲。

九、《愛・殺》

周美玲先前幾部電影(在此不談電視電影跟連續劇作品)都有很棒的概念,可惜在場面調度上總是給我一種力有未逮之感,特別是需要大量技術支援者例如古裝武俠片《花漾》,左支右絀最是明顯。

這回相隔九年再拍電影,我發現周美玲在指導演員方面有長足進步,對不擅長的部份也較懂得藏拙。陽靚幾場打鬥及大量性愛戲,證明周美玲終於修煉到可以用影像去表達她的想法了,好些鏡位好些構圖不僅有了存在的意義且生出了靈魂,台詞即便仍偶有繞口不順,但太文謅謅的就用書信表達,倒也是個緩衝,至少讓角色與角色間的對話不再空泛虛假,讓這部關於解放與囚禁的作品產生動人的力量。

八、《緝魂》

在合拍片這個概念隨著兩岸影視大環境丕變逐漸式微的2021年,《緝魂》是非常難得的存在。它的原創故事來自中國,主創以台灣為主,內容則是兩岸合璧,既有台灣的民俗儀式,亦有對岸擦邊球的社會變遷素描和批判。

在這個討論性別、犯罪、靈魂轉移的科幻故事中,不乏種種挑動對岸神經的敏感細節呈現,這是《緝魂》的優勢,但也成為它的硬傷,因為導演程偉豪必須遷就中國審查制度作出取捨,讓中國版變得只能暗示再暗示無法完整,而台灣版本縱然完整卻又因無所不在的中國資金元素及背景而拼湊得稍嫌勉強,流於某種怪腔怪調的尷尬景況。

儘管如此,《緝魂》仍是程偉豪繼《目擊者》之後無論場面調度抑或技術執行皆再上一層樓的代表作品,挑大樑的張震及張鈞甯皆交出近年最好的演出,擔任配角的孫安可更是光彩奪目。

七、《聽見歌 再唱》與《期末考》

台灣在一年之內出現兩部校園電影,雖然票房是天壤之別,表現手法截然不同,但兩部片我都很喜歡。楊智麟執導的《聽見歌 再唱》其故事原型來自同樣由他執導的紀錄片《唱歌吧!》,透過一群雜牌軍合唱團的排練過程探討「找到自己」——這件看似簡單其實非常困難的事。初執導筒的楊智麟將這個故事說得相當精采,擔綱主角的馬志翔和一群素人小孩的表現居功厥偉。

郭珍弟執導的《期末考》描述一個偏鄉代課老師如何掙扎於自己的工作合約、家庭成員的刑事麻煩及校園瑣事之間,電影調性沒有那麼前者那麼青春熱血,亦無討喜的孩童及音樂助攻,但郭珍弟用最質樸最誠摯的方式,將一個人試圖處理問題突破困境當下的生命狀態,有溫度地表現出來,不是帶著道德色彩或法制角度去做出評價,沒有簡化的是非對錯,更沒有迎合觀眾的喜劇收場,這是《期末考》最可貴的地方。

六、《瀑布》

我一直不太確定要如何評論《瀑布》,我在看的時候有被打動,但愈到最後愈覺得這部片徹底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藍色情挑》與《紅色情深》的巨人身影給壟罩,整體成績與前作《陽光普照》相較,差了一截,這不算退步,我傾向把它看成未竟之業。

《美國女孩》確實比較打動我,但《瀑布》在金馬獎打敗《美國女孩》贏得最佳劇情片,冷靜之後仔細想想我也可以接受。鍾孟宏還是鍾孟宏,那些冷笑話及不像人會講出來的造作台詞,種種熟悉的導演風格在《瀑布》中依舊得見,他根本沒有想要修正的意思,這點從《失魂》之後直到現在並沒有改變。

我對《瀑布》比較有意見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女性電影,雖然主角是兩個女性,但整個思維與理解世界的方式,仍是一貫的中年男子鍾孟宏視角及口吻,即便王淨和賈靜雯的演出非常好,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仍沒有辦法被兩個女主角的動機和行徑真正說服。

再者,去掉COVID-19這個設定,只要有保留住包覆大樓的藍色帆布被拆掉這個設定,那這故事便成立。口罩或許強化了視覺寓意,疫情或許將片中的機緣巧合禍福相依講得更傳神,但它們在鍾孟宏手中只是非常表面的妝點,《瀑布》真的不是一部疫情電影。當然,是不是一部疫情電影,與這部電影的實質成績無關。

五、《當男人戀愛時》

一個情節發展完全可預期的故事,角色設定讓我想到詹京霖執導的電視電影《川流之島》,但它不像《川流》還有雄心壯志要去處理社會議題和性別權力關係,它就單純只是一個類似言情小說慣見的契約愛情故事,而導演殷振豪卻把這段愛情拍出了溫度和真誠。

電影稱不上寫實,但片中對於整個小鎮、菜市場、街坊鄰里等集體呈現出來的一種鄉土草根味,絕對可以說服你這是發生在台灣沒錯,不是台八劇裡頭妖魔化的病態台灣,而是真真實實的小鎮人情。片中角色的言行舉止看似有點卡通動漫化,但絕不因此扁平刻板,演員的表現稱不上大鳴大放,但也絕不簡約節制。

我上一次對台灣影視的本土化這麼驚豔,除了魏德聖的《海角七號》,便是高炳權的《愛的麵包魂》和《用九柑仔店》,沒想到如今身為後浪的殷振豪,在《當男人戀愛時》不僅做得更煽情更類型化且效果還更好。

四、《哭悲》

台灣終於誕生一部夠台、夠嗆、夠緊張、夠刺激的喪屍片。它堅定地踏上前一年《逃出立法院》因為太過保守謹慎而沒有去碰觸的那一塊禁地,沒想到這位導演來自加拿大、在台灣已經住了十年的賈宥廷,而他拍攝此片的靈感正是COVID-19。

《哭悲》並不是像被我選入2021年度失望片單的《噩兆》——那般毫無節制一味跟風國際賣作類型片的投機作品,它的B級感並非囫圇吞棗,而是有因應台灣在地民俗特色作出層次,從特殊化妝到虐殺場面都做足功夫,選角方面亦屢有亮點(如王自強)的誠意之作,這是一部反映疫情當下台灣人集體瘋狂共同焦慮的精采喪屍片。

三、《削瘦的靈魂》與《波濤最深處》

這兩部文學紀錄片,從題材到風格截然不同。朱賢哲執導的《削瘦的靈魂》抓到七等生瀰漫在字裡行間的巨大孤獨,以看似自由散漫實則依循電影蒙太奇的邏輯,從文學接到情境影片,再連結到七等生的親友訪談,無論七等生的成長陰影、和家人親關係,還是處世哲學、憤世嫉俗性格,看似破碎的每個影像和影像之間,都是透過孤獨感去穿針引線。朱賢哲是用拼貼畫的概念,去完成一張七等生的肖像圖。他記錄七等生就如同畫家在幫模特兒畫肖像,相似還是不相似,雷同度達到幾分,其實都不是重點,因為每個人眼中的七等生都不一樣。

至於《波濤最深處》,身為台灣獨立製片的先鋒者及本土藝術紀錄片最重要的舵手,黃明川三十多年來記錄不歇,累積無數藝術家訪談、展覽及公共藝術的影像素材,從拍攝長達十年多達七個階段的《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到《跨語作家身影紀錄》、《櫻之聲》等文學紀錄片作品。如今他將攝影機對準亞洲女性,聽她們讀詩、談創作、分享人生,連帶讓我們看見她們身後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脈絡。黃明川的藝術視野來到一個新的階段,《波濤最深處》既是橫軸的突破也是縱軸的超越,既有歷史的回望更有當下的反思。

二、《綠色牢籠》

作為以八重山台灣人為題的「狂山之海」三部曲之二,導演黃胤毓真正在意的究竟是什麼?對我來說應該是死亡,是亡靈,是日治時期那個殖民台灣的威權餘音猶在,是那個即便法理上煙消雲散而有些精神、有些遺憾、有些苦痛依舊不會消失的被殖民陰影。

首部曲《海的彼端》是從感傷但光明的角度,來看這個殖民與被殖民關係的現在和未來,這個二部曲則是用很存在主義的方式告訴你什麼能夠遺忘、什麼會被永遠記著。或許黃胤毓沒有非要批判什麼,但是當他採取戲劇重建的方式,將赤身裸體的男人放在廢棄的礦坑鐵道,甚至杳無人蹤的森林深處,那種碰撞竟成就了一個奇幻的瞬間。片名《綠色牢籠》,是軍國主義的陰影,亦是時間的牢籠。

一、《美國女孩》

從短片《姊姊》到長片《美國女孩》,盡皆取材自創作者私密成長經驗,沒有煽情家族故事慣見的謀財害命情節、沒有血緣認清亂倫或是通姦出軌等重口味的操弄戲碼,講的是稀鬆平常的親情故事。阮鳳儀把自己的切身經驗真誠懇切地幻化為情節,把敘事焦點放在自身投射的姊姊角色上面,將母女衝突作為敘事主軸,再以爸爸及妹妹的觀點來輔助,讓這一短一長兩部自傳性作品在極度貼近之餘,偶而也退到旁邊保持距離,不會流於自戀,在主觀沈溺和客觀冷靜之間取得一個巧妙平衡。

阮鳳儀完全沒有被旁白或是情節架著走,對於大大小小角色的塑造相當成功,都有屬於該角色的轉折與溫度,而且每個構圖及場面調度都經過深思熟慮,還設計可以幫助人物情感性格更形立體的動人細節,整部片節奏沉穩、情感節制但深情款款。一部好的成長電影,除了敘事流暢表演精彩,倘若能讓每個觀眾在其中看見自己、找到自己,那麼便能將影片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就此點來說《美國女孩》真是做了非常好的示範。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