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勝韋/《聖石傳說》重新上映:重溫台灣布袋戲電影的黃金時代
(※ 文:林勝韋,「台灣狂噪之聲」音樂評論站台站長。)
2000年,霹靂布袋戲推出《聖石傳說》電影,創造了驚人的票房,並擠下來勢洶洶的《玩具總動員2》。2022年初,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島嶼江湖:武俠在台灣」影展,《聖石傳說》也在影展中放映,同時霹靂新製作《素還真》電影也在院線熱烈放映,吸引大批戲迷前往欣賞。但沒想到,霹靂的台柱「八音才子」黃文擇卻在6月逝世,霹靂先前重新上映這兩部電影,也在影視聽中心舉辦為期一週的「《咱江湖再見》八音才子黃文擇紀念展」,就為了紀念這位不世出的布袋戲大師。
台灣第一部高規格偶戲電影
《聖石傳說》是台灣首次製作的高規格布袋戲電影,由於電影銀幕較電視大許多,因而更講究畫面的細節與寫實性,不過戲偶就算再怎麼大,也不可能像真人一樣具有真實性,無法展現表情等細節。為了創造真實感,霹靂量身打造了電影專用戲偶,體型雖較電視戲偶為小,但細節更加豐富,五指可抓握、膝蓋可彎曲跪地,頭髮全用真髮,眼睛則使用水晶,就為了讓細節看起來更為擬真。
布景也打破電視布袋戲的橫向捲軸式戲台,搭建近似於實景的攝影棚,或直接拉至外景拍攝,並做出真人電影才可能具備的景深效果,讓角色在近景談話的時候,其他角色也可以從遠處走近,創造更真實的敘事效果。使用360度運鏡環繞拍攝景象,製造恢宏的武俠氣度;但在細節上,鏡頭捕捉戲偶的眼神也很逼真,就算拉近鏡頭長時間拍攝,也絲毫不覺得戲偶的眼神呆滯,反而可以呈現角色個性的深沉。
外景拍攝的難度相當高,尤其陽光是難控制的因素。為了捕捉陽光與陰影,就會讓以前可以躲在橫向布景下的操偶師很辛苦,操偶師必須在大太陽底下,躲在挖好的炎熱沙洞中操偶,才可以在沙地上創造真實的戲偶陰影。而戲偶坐船的畫面,偶師也必須泡在水裡操偶,才可以讓船上的戲偶動作看起來真實且自然。
雖然拍攝過程如此辛苦,卻也創造了相當不可思議的布景與運鏡,這部電影的技術就算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仍舊是頂尖且難以超越。如青陽子在竹林中打鬥的畫面,以及素還真、傲笑紅塵跳躍至半空擊劍激戰的畫面,可說是脫胎自胡金銓導演名作《俠女》(1975)的竹林決鬥與跳高俯衝殺敵畫面;另外以台灣地景作為想像中的「中原」與「江湖」,也令人遙想胡金銓導演在台灣拍攝武俠片的黃金時期,就算場景中的植被與景象都是「中原」不可能出現的熱帶林相與岩石海岸,但仍舊製造了屬於台灣的「江湖味」。
唯一出自台灣傳統文化的故事IP
霹靂布袋戲的舵手黃強華、黃文擇兄弟,出身傳統布袋戲家庭,父親為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對於出身傳統的藝師來說,要擺脫「傳統」的框架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但他們卻可以由父親締造的《雲州大儒俠》的基礎之上,再創霹靂經典,並拍攝驚人的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思維模式的創新可說相當不易。
其實黃俊雄看似傳統,其年輕時期也是有相當前衛的一面。黃俊雄曾經以與真人一般大的木偶演出,如同日本淨琉璃那般以一人操一隻偶,只是戲偶操作不易,也無法吸引觀眾,黃俊雄才打消此創新之舉。但他仍舊在1958年拍出電影布袋戲《西遊記》,號稱「東南亞第一部木偶卡通台語巨片」,經過多方的嘗試,最後才在1970年代以《雲州大儒俠》開出電視布袋戲的一片天。
繼承了黃俊雄的「叛逆」個性,黃強華與黃文擇也從不放棄往前衝的機會。《聖石傳說》上映的2000年,正是台灣電影最慘澹的時期,院線找不到一部台片,而那時正是霹靂的全盛時期,錄影帶銷售量稱霸全國;但他們仍決定斥資三億、耗時三年打造一部全新的霹靂電影——他們的夢想,就是為了拍一部專屬於台灣的布袋戲電影。
《聖石傳說》這部高規格偶戲電影的成功,不只締造高票房紀錄,也讓霹靂節目整體視覺效果大為升級,影響了其他電視布袋戲開始汲取電影拍攝手法,打開了布袋戲界的視野。這部片的歷史意義,其實是電視布袋戲產業的一次大升級,也成功地讓霹靂再續繁榮二十年。這也影響到2016年霹靂與日本合作《東離劍遊記》的系列番劇與電影,在國際技術的合作支援之下,霹靂的偶戲也以全新面貌與世人相見。
在還沒有IP(原創知識產權)概念的時代,霹靂布袋戲早已用自己的整個產業在打造IP了,由錄影帶產業延伸至電影、小說、劇情攻略、原聲帶,與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都讓戲迷為之瘋狂;而這部可以與好萊塢大片一較高下的經典電影,正是霹靂IP化的最高標的,以高規格的視覺效果讓世人驚艷,也帶動整體IP產業鏈。
如今黃文擇已逝,留下再次升級的電影作品《素還真》,霹靂能否再次以傳統走出新的路子,考驗後續經營者的智慧。不管是新、舊戲迷,都推薦您走進戲院,觀賞這部22年前的驚天之作《聖石傳說》,體會台灣布袋戲的榮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