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漢/人真的生而不平等嗎?對《偽歧視》的幾點想法
(※ 文:朱嘉漢,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寫小說與essais。)
近年來,關於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新聞與議題,似乎到了遍地烽火的地步。尤其在大眾媒體上面,或是影響力甚大的巨型娛樂版圖(如好萊屋),稍有不慎,便會迅引犯眾怒,甚至失控的地步。
公平正義、政治正確與歧視
《偽歧視》的基本論點,主要環繞在關於歧視、資源分配不公的政治正確的概念上。換句話說,作者的立場相當的政治不正確。但也是因為如此,透過此書的分析,讀者得以重新思考關於歧視背後的種種問題,尤其立論本身背後的假設。
本書以統計學的方式,分析成功的「機率」問題,試圖解釋我們以為歧視所造成的不公平的結果,或許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作者主張,我們過分將不公平的結果,全部歸罪於人的罪過,而忽略了其他更複雜的原因。作者認為,「歧視被當作經濟和社會差異的解釋,對許多人可能有類似的情感吸引力。但我們至少可以將這些解釋和其他理論視為有待驗證的假設。」換句話說,他希望我們先拋開關於歧視的情感與道德判斷,去驗證事實。
簡單而言,關注於社會正義與公平的,會有一個基本假設。人與人之間的確是有差異,但造成社會最終的巨大差異,譬如巨大的貧富差距,主要不是因為天份或是努力,而是歧視之下的機會與資源的不平等所造成。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為制度的影響,因而當我們試圖努力消弭這些不公平的制度,便會改善這些情形。
作者則指出,他不否認這些「後天的」制度會帶來影響,然而他想透過研究來顯示的,許多時候,正是這些微小的差異,一個小小的條件地滿足或缺乏,便會造成最後結果會有巨大的不同。光是撇開人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區域或是國家,本身的條件資源就不可能是隨機與平均的。微小的關鍵差異,就可能影響最後造成的成功與失敗機率。如同本書引述法國年鑑學派史學家布勞岱爾的話:「沒有一個社會的所有地區和人口的每 一部分都能同等發展。 」
不平等的過程與結果
關於不平等的討論,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起源和基礎》開始,許多的理論家,尤其是左派,特別會強調這些不平等,其實是人自身的制度與觀念所造成的。這本書則強調以「事實」取代「假設」,提出一種新的決定論。這種決定論弔詭的由機率所應證,試圖告訴我們,本身就不隨機分布的條件所造成的微小差異,本身可能造成的巨大後果,人為的偏見只是其中之一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他甚至發出警告:「不斷把結果的差異描述成惡毒行為的證據或證明、必須反擊或報復,這對整體社會有多危險。 」
然而,作者的立論還是有相當多的部分,值得我們停下腳步思考。尤其既然他承認成功與否的因果關係如此複雜,那麼某方面而言,以他的假設來說,他也過分地忽略人的主觀歧視與制度的不公平的「其中之一因素」(其實更可能是巨大的、決定性因素),對於最終結果的影響。
另外,在條件、機率與結果之間的因果建立,也忽略掉了「過程」。例如教育過程當中,若以微觀觀察,歧視的區辨卻讓人(區辨者與被區辨者)以為是天性的差異,早已有許多研究足資證明。更需要注意的可能是當今金融體系的影響,制度上的不公所造成仍然繼續拉大的財富不均,是全體人類不得不共同面對的問題。換言之,本書越是能夠說服這一整套造成差異的因果關係主因並不一定是人為的歧視,我們就需要越去關注這研究取徑會相對缺乏討論的制度問題。
小結
最後,討論中暫時擱置的道德與情感因素,實際上是我們社會運作相當重要的部分。在我們面對社會的改革與否,能跳脫出框架,提出不同的看法固然可許,然而要人不放入情感與道德考量(並可能因此增加成本與衝突),其實才是過於天真的看法。
作者在第二章提到的歧視的成本問題,與指控歧視往往忽略了生產力的評估,確實點出了許多盲點,並有足夠的解釋力。畢竟,所有的判斷、選擇,我們都不可能一一的客觀評估,許多時候,大致上可以順利運作的印象,未必是十惡不赦的行為。成本考慮下,對於某些族群的青睞,並不一定是出自於歧視,這樣的緩頻的確還有討論空間。再來,第五章對於文字的討論,也展現作者的敏銳度。
總之,《偽歧視》開啟了當代值得討論的空間。也因此,這本書最佳的讀法,就是帶著討論與思考,並好好面對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的種種事實。
※ 本文為《偽歧視:拆穿政治正確、破解直覺偏見,用數字與邏輯重新認識歧視的真相!》書評,聯經出版授權刊登。
《偽歧視:拆穿政治正確、破解直覺偏見,用數字與邏輯重新認識歧視的真相!》作者: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出版社:聯經出版出版日期: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