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太太/《女孩、女人、其他人》:每個女人的生命,都是一場安靜的革命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V太太/《女孩、女人、其他人》:每個女人的生命,都是一場安靜的革命

《女孩、女人、其他人》作者柏娜汀.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以遠端方式出席2021年西班牙賽哥維亞的「黑伊文學季」(Hay Festival of Literature)。 圖/歐新社
《女孩、女人、其他人》作者柏娜汀.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以遠端方式出席2021年西班牙賽哥維亞的「黑伊文學季」(Hay Festival of Literature)。 圖/歐新社

(※ 文:V太太,台北出身長大,如今在德國煮飯持家,同時翻譯並偶爾寫字。女性主義者,關心性別議題,相信文字跟溝通的力量,因此覺得回網路上的留言是最難的事情之一。)

《女孩、女人、其他人》(Girl, Woman, Other)是奈及利亞裔英國女作家柏娜汀.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於201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作者以類似於詩歌體的文字,寫下12位非裔英國女性的人生經歷與日常生活。這些女性來自不同背景,橫跨不同世代、地區與階級,但卻以各種方式彼此交會、影響。她們在各自的生命裡面對著獨一無二卻又彼此相關的挑戰,而在那些有時令人不忍卒睹的苦難之中,讀者卻又得以望見,這些女性展現出無比驚人、閃閃發亮的韌性與毅力。

一本描寫關於黑人女性的生命史

黑人在歐美大陸上的幾百年,寫下的是一段艱困的生存史,其中充滿歧視、剝削、壓迫,與暴力。在黑人學者與創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並伴隨著種族正義議題受到關注,我們如今得以看見越來越多作品──從學術研究、文學,到影視創作──試著說出黑人族群的生命經驗,揭露與詮釋他們所遭遇過的不正義。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多數作品乃從男性視角出發,聚焦於男性經驗,而黑人女性的生命故事經常被「融入」或淹沒在整體之中,無法獲得單獨的鎂光燈,或是她們可能被代言,沒有機會用自己的語言,討論自己的認知與歷程。更甚者,她們的存在根本不被承認,她們的聲音遭到消抹。比方說,當討論到對黑人族群的制度性歧視時,大多數人著重於黑人男性所遭遇的警察暴力及高入監率,但卻較少討論黑人女性不成比例地受到性暴力之威脅、黑人女性在醫療體系內遭遇到的忽視和不平等對待,以及在男性伴侶入監服刑後,她們經常面臨住房危機,進而流離失所。

因此,像這樣一本,由黑人女性撰寫、關於黑人女性生命的書,便顯得格外珍貴。因為唯有如此才得以勾勒出,在種族身分所帶來的集體性壓迫下,「性別」如何扮演著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在父權社會底下,打造出對黑人女性的不公義與暴力。

在這本書裡,作者全面描寫了黑人女性的一生中,可能遭遇到、遍及各種面向的偏見、不公、打壓與傷害,從外貌的規範與歧視、性別氣質與身體的約束,到性暴力和生育權的不正義,再到不平等的求學機會、職場偏見、政治排除。作者的語言近乎輕盈不拖沓,也不用冗長篇幅來描述這些暴力的細節,卻透過極為日常的敘述,清晰呈現出,這些暴力如何鑲嵌在每一個女性的生命當中,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裡不斷被重複,又如何成為黑人女性不得不習慣並預期的日常。與此同時,這些日常性的描寫更凸顯了,這些暴力早已被徹底的制度化,成為理所當然的一部分,讓人毫無所覺,甚至可能安然地接受。

但埃瓦里斯托並沒有讓書中的黑人女性安於當個受害者。她們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日常中,以自己的方式,與父權體制對抗。她們或逃離或衝撞,或許安靜地反對,或許喧嘩地抗議;她們或許曾經失落與迷惘,或許曾經在這些壓迫與暴力中遍體鱗傷,甚至可能短暫地對生命失去希望,但她們始終企圖以自己的方式,在黑人姊妹的陪伴下,找到這個世界上自身的位置。作為並不天真的讀者,我們也深深清楚,這樣的對抗很可能是沒有盡頭的。當種族與性別壓迫持續存在,黑人女性的掙扎就會是一條漫漫長路,然而我們也被賦予了一絲希望,因為這些女性在生命中展現出戰士般的韌性,讓我們得以相信,她們終能將力量握在手中。

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多數作品乃從男性視角出發,聚焦於男性經驗,而黑人女性的生命故事經常被「融入」或淹沒在整體之中,無法獲得單獨的鎂光燈,或是她們可能被代言,沒有機會用自己的語言,討論自己的認知與歷程。圖為幾名針對R Kelly性侵案的抗爭者舉出抗議海報。 圖/美聯社
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多數作品乃從男性視角出發,聚焦於男性經驗,而黑人女性的生命故事經常被「融入」或淹沒在整體之中,無法獲得單獨的鎂光燈,或是她們可能被代言,沒有機會用自己的語言,討論自己的認知與歷程。圖為幾名針對R Kelly性侵案的抗爭者舉出抗議海報。 圖/美聯社

解開「交織性」的繁複之處

對我來說,本書最珍貴的特點之一在於,作者利用各種生命型態,具體卻又不說教地展示了所謂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究竟是什麼意思。在每一個主角的生命故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身分角色如何組成與形塑出個人與眾不同的位置和旅程。

作者靈巧地在微觀與宏觀的面向間轉換,一方面勾勒出,在「非裔」與「女性」兩只大傘下,一個社群所共享的生命經驗──例如黑人女性的身體如何被高度性化,又如何受到管制,以及黑人社群如何因為地理性區隔和求學、就業機會的不平等,陷入反覆的貧窮循環等──另一方面,作者也清楚地提醒著我們:並不是所有黑人女性都一模一樣。她們之中也存在高度的異質性,個別國族、地緣、歷史、家庭組合下養成了多元的個體,她們又再以自身獨特的方式進入、理解、詮釋這個世界與她們所遭遇到的事件。

因此,在理解一個群體的集體意識的同時,如果我們誤以為,「非裔」和「女性」這兩個身分就已經足以定義這些角色,進而以單一的視角去想像所有的非裔女性,那就未免太天真甚至粗魯了。

埃瓦里斯托曾說:「身為英國黑人女性的我們知道,如果不把自己寫入文學作品,也沒有人會寫了。」她在書中也透過主角之一艾瑪的劇作再次表達了這個觀點,指出黑人女性的故事鮮少被訴說,因為主流社會始終將她們視為「他者」,而他者的故事無法引發興趣和關注。因此,本書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無非是,以「我們」之姿說出「我們」的故事。另一方面,這些角色被扎實地放進現實社會的脈絡中,於是提醒著讀者: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把黑人女性單單視為他者(儘管對於身處台灣的讀者來說,黑人社群可能仍舊相對遙遠),因為那些生命無比真實,而且與我們自身的經驗亦可能有共通之處。

奈及利亞小說家齊瑪曼達.恩蔻茲.阿蒂雀(Chimamanda Adichie)在她知名的TED演講中,指出了「單一故事的危險性」:當敘事權力長期由主流社會把持,某些故事難以被發掘與聆聽,這不僅影響弱勢族群對自身的認同,更侷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多元敘事──尤其是由少數與弱勢群體主講、關於少數與弱勢的故事──的現身並非如某些人所說,只是無謂的「政治正確」而已,而是試圖拆解過去不平等的話語權,並試圖重新以公平也貼近現實的姿態,再次挖掘、理解這個世界,掌握這個世界裡,真實的美麗。

本書作者的文字誠實而不煽情,溫柔卻更堅韌,緊抓著讀者的注意力,讓人跟著每一個角色經歷生命當中的起伏、歡樂與疼痛。其中每一個故事,都生動地描繪出一段個體生命,但當它們彼此交織組合後,所道出的,則是一段屬於非裔女性的遷移與生存歷史。而我們發現,每個女人的生命,其實都是一場安靜卻又具有無窮爆發力的革命。

在理解一個群體的集體意識的同時,如果我們誤以為,「非裔」和「女性」這兩個身分就已經足以定義這些角色,進而以單一的視角去想像所有的非裔女性,那就未免太天真甚至粗魯了。示意圖。 圖/法新社
在理解一個群體的集體意識的同時,如果我們誤以為,「非裔」和「女性」這兩個身分就已經足以定義這些角色,進而以單一的視角去想像所有的非裔女性,那就未免太天真甚至粗魯了。示意圖。 圖/法新社

※ 本文為《女孩、女人、其他人:12位非裔女性的掙扎、痛苦、歡笑、渴望與愛書評臺灣商務印書館授權刊登。


女孩、女人、其他人:12位非裔女性的掙扎、痛苦、歡笑、渴望與愛
作者:柏娜汀.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
譯者:謝靜雯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1/10/01

《女孩、女人、其他人》書封。 圖/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女孩、女人、其他人》書封。 圖/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