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4G時代 提升網路速度是當務之急
持平來說,雖然臺灣近年來的網路創業風氣堪稱興盛,但至今並未看到太多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而本地網路產業的發展,相較於亞洲鄰國的迅猛前進,更顯得有些舉足不前,甚至還不時聽到類似無名小站結束服務的消息,令人扼腕。
歸納問題癥結,當然可能有許多原因:好比很多人提過臺灣市場太小的問題,難以發展規模經濟;或是本地的資金、人力資源有限,不利於新創團隊的運作等等。但我認為臺灣的網路連線速度太過緩慢,也是一個大問題。
根據雲端平台廠商Akamai公司於今年第一季所作的統計,我們的鄰國南韓以平均14.2Mbps的網路速度傲視全球,日本和香港的表現也相當亮眼,以11.7Mbps和10.9Mbps的高速分居二、三名。至於臺灣的平均網路速度僅有4.3Mbps,排名第四十七名。
也許你對名次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如果知道臺灣的網路速度甚至還不如東南亞的新加坡(6.9Mbps)和泰國(4.4Mbps),是否覺得有些意外呢?以量化的指標來看,透過網路上傳一段200MB的影片,韓國只需要兩分鐘,可是在臺灣卻得花上六、七分鐘,這樣的差別何其巨大?
網路速度的快慢,其實牽連甚廣。別小看每次等待開啟網頁的那幾秒鐘,不只是影響網路族群的使用體驗,長期延遲的積累更是可觀。網路速度未能迎頭趕上,對於想要推動文化創意事業,或是發展網路影音創作的本地學子與新創團隊而言,更是一大致命傷。
Akamai公司曾經做過監控終端消費者感受的實驗,實際觀測消費者在瀏覽網頁時的跳出率(bounce)、使用率(conversion)和棄用率(abandonment)。從美國威名百貨(Walmart)的網路使用數據中可以發現,使用者對其網站的體驗愈低落,跳出率和棄用率也就愈高。甚至,網路瀏覽速度多耗費100毫秒,就會流失銷售總金額的1%,影響不可謂不大。
換言之,網路速度不只影響了使用體驗,更有可能讓網路服務與電子商務業者因此流失掉龐大的商機。
「臺灣具有軟、硬整合的人才與條件,矽谷多數創業成功例子如Google、Facebook,都屬技術型創業的案例,值得參考。」在創業風氣日盛的今日,讓人不禁想起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曾多次提到臺灣應鼓勵技術型創業,由產、官、學界共創有利環境。
談到創立有利於技術型創業的環境,自然有很多需要考慮的環節,但可以讓創業者很快就「有感」的進展,則無疑是諸如提升網路速度等網路基礎建設的規劃與佈建。別以為網路連線的速度和品質,是NCC、經濟部或中華電信的事,它其實和大家息息相關。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NII呢?那是由美國柯林頓政府於1993年2月率先提出規劃,主要是推動以資訊網路為核心的科技創新政策,建設順暢便捷的通信網路並提供網路線上各種資訊應用服務等發展。
NII的推動已經屆滿20年的歷史了,網路基礎建設的延宕與匱乏,或許有很多先天和後天的因素糾結其中,但若未能徹底檢討箇中的原因,並擬出具體的改善方針,那麼「別人上太空,我們繼續殺豬公」的事情,將會不斷重演。
韓國網路速度全球第一,該歸功於他們政府的遠見。根據南韓政府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他們LTE網路用戶數已突破2300萬,占其手機用戶總數的41%。
韓國和臺灣之間的競爭與情仇,雖然讓許多人氣得牙癢癢,但我們卻不得不佩服他們對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視。該國從2011年7月就開始推廣LTE服務,而我們現在才要進行4G(第四代行動通訊)頻譜的競標。
老實說,動作慢沒有關係,但如果還不能從別人的成功案例中學到經驗,那就真的連追趕的機會都沒了!
根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調查指出,曾有高達98.28%的民眾對行動上網服務感到不滿。顯見對於一千多萬的臺灣行動網路用戶來說,提升網路連線速度已是當務之急。
9月3日開打的4G執照競標大戰,無疑是一場巨大商機的競逐。但我們都很清楚,如果沒有徹底落實網路基礎建設的決心,行動上網的美麗願景也只是憧憬和空談。看看過去臺灣3G的實際營運狀況,便可知一二。
擁抱快捷的4G環境,自然是許多電信廠商和消費者心中的夢,但該怎麼做卻考驗著大家的智慧。
進入4G時代之後,可能再也沒有「網路吃到飽」的好康了,未來業者所提出的多元費率方案,消費者多半只能被動選擇買單;但「使用者付費」之後,網路連線速度能否讓大家都滿意,不但是消費者關心,更值得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提出具體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