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創不能只看KPI:從黃色小鴨和客家產業博覽會談起
去年九月,我重回校園讀EMBA,希望能夠一邊進修與文創有關的知識,同時也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的經營議題,進而可以學以致用,為投身文創產業做準備。
時間過得飛快,這一學期已經進入尾聲。透過修習「文化產業經濟學」、「文化活動企劃專題」、「文化創意商品設計」與「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理論與實務」等課程,不但可以貼近國內文創的發展近況,也能夠透過參訪、業界交流來洞悉產業現存的問題與瓶頸。
身為文創領域的一份子,不僅試圖將課堂上的理論和自己的實務經驗相互結合、映證,也希望以更超然的角度來檢視我國文創產業的發展。
談到文創,不免想起最近參觀過的幾個文化活動展演,以及鬧得沸沸揚揚的黃色小鴨風波。
黃色小鴨在跨年夜前夕爆炸了,幾經波折才又回到了基隆與大家見面,但隨之而來的爭議、風波,卻沒有因此停歇。根據媒體報導,承租基隆黃色小鴨攤商的廠商,為了拉抬委靡不振的人氣,計畫近期內推出自製巨型小鴨,希望可以重新喚回商機。但此舉也惹惱了原創者霍夫曼,可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文創產業的定義,主要指涉結合創作、生產和商業內容,並以產品或服務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但在這次黃色小鴨的展覽活動中,我們似乎只看到商業利益的考量,卻鮮少涵蓋到創作與內容的部份;即便是媒體的宣傳,也都著重於參觀人次與商業紛爭上頭,真的相當可惜。
與其不斷探究黃色小鴨的商機,或許有更多民眾跟我一樣更想了解霍夫曼的設計動機,乃至於黃色小鴨在不同城市巡演的活動內容。
在上次的那篇專欄「從黃色小鴨看臺灣文創之發展」之中,我提到政府在扶植文創產業的過程中,似乎只著重於砸錢蓋場館或斥資舉辦大型展演,卻鮮少結合產官學界的力量,去探究更深層的意涵。
文章發表之後,陸續得到一些讀者的意見回饋。有朋友告訴我一些實際的案例,我們似乎還是擺脫不了數字掛帥的迷思,顯見政府或相關主管機關看待文創產業的發展時,不免仍相當重視各項KPI(關鍵績效指標)。指標量化與稽核固然重要,但在評估效益的過程中如果忽略了背後的軟實力,以及做這些事情所帶來的文化價值與底蘊,那麼不免有些遺憾。
前面談完了黃色小鴨,再來談談最近參觀一些展演活動的心得。
去年十二月底,我和EMBA同學在國北教大林義斌教授的帶領下,去了一趟臺北世貿南港展覽館,參觀由客家委員會所主辦的「102-103年度臺灣客家產業博覽會」。由於不久之前,才在同一個場地參觀過由文化部所主辦的「2013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加上兩個博覽會的性質與內容有若干相似之處,因此不免拿來做一些比較,也藉機從中觀察我國文創活動發展的脈絡與近況、現象。
根據客委會網站以及「102-103年度臺灣客家產業博覽會」勞務採購案需求規範說明書所揭露的資訊,我們可以了解舉辦臺灣客家產業博覽會的目的,主要希望透過不同主題館呈現客庄區域產經、客家特色商品與客家美食雙品牌及客家服飾等不同面向產業輔導之成果,進而吸引社會大眾接觸,俾以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欣賞與運用客家文化特色產業。
看得出來,這個博覽會的主旨宏大,除體現客家文化特色產業的生活風貌,也希望能夠展現客委會在行銷推廣客家文化產業之成果。
抱著極大的憧憬與期待入內參觀,但逛了一圈之後卻有些失落。偌大的展場內只有稀稀落落的人潮,除了「百搭客裝上班服飾設計決賽」的服裝走秀部分較為熱絡外,空蕩蕩的場館只見促銷商品的人員穿梭其中,幾乎看不到博覽會想要表達的重點。
與「2013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相比,我必須說客博會無法讓我看見不一樣的客家風貌。而所謂的「客庄區域產經茶文化區」和「客家創意服飾館」兩大亮點,以「動靜合一」的展示手法,讓民眾深度體驗客庄特色旅遊云云,也不及文博會所呈現出較為紮實的內容。
綜觀客博會的活動,可以發現會場內的動線導引也有些凌亂,不但無法彰顯各個主題館的特色,更讓人感覺這次活動活脫是一個單純銷售商品的市集,而非具有文化意涵和社會面向的產業博覽會。
商品展售很重要,無疑也是博覽會活動的一環,但感覺卻變成了本次大會的主旋律,似乎和原本的規劃有一些落差。也許我們看到了「食」和「足」,卻感受不到主辦單位與執行單位想要傳遞的「品味」。
當然,並非倡議文創就得曲高和寡,商品展售自然也是促進客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方針——但是我們從來不缺特賣會或者市集,也不吝惜掏出荷包來支持客家商品。試想當參觀者的目光都被客家美食、小吃或特色商品攤位所吸引,或者忙著殺價,卻鮮少有人駐足其他的主題館時,又該如何呈現客家產業的完整面貌?
畢竟,這不是「客家美食大展」。想想旅展的例子,再看看客博會,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體會。
加上現場擺設的客家設計商品數量不多,同質性也高,似乎比較難讓人從走馬看花的參訪中,真正體驗到客家族群引以為傲的人文歷史及文化產業。除了桐花、藍衫和客家小炒之外,大家還對客家文化留下哪些印象呢?參觀民眾購買商品之餘,是否也把美好的客家印象帶回家了呢?
這是我參觀完「102-103年度臺灣客家產業博覽會」的若干心得,卻也是隱藏內心之中的一些隱憂。
做文創自然不能與商業運作脫鉤,但也不宜僅靠幾項KPI來評斷策展團隊的成效,而需要真的打動人心。衷心期待下一次的博覽會,可以看到真正以創意、時尚的方式來呈現客家文化深度內涵,進而增加展覽的豐富層次與多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