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創人才:從《進擊的巨人》談起 | Vista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培育文創人才:從《進擊的巨人》談起

新年伊始,在這裡先跟UDN聯合新聞網的讀者朋友們拜個晚年,祝大家在甲午金馬年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過年的時候,不外乎吃吃喝喝,但有一則電視新聞,特別吸引我的目光:第二屆臺北國際動漫節日昨開幕,有許多的年輕人為了搶購《進擊的巨人》的簽名漫畫與相關周邊商品,早早從農曆年前就開始排隊。拔得頭籌的年輕人接受媒體採訪時,還露出英雄般的笑容,很驕傲的說他排隊排了一個月之久!

什麼是《進擊的巨人》(進撃の巨人、Attack on Titan)呢?這是日本漫畫家諫山創的得意作品,他在講談社《別冊少年Magazine》2009年10月號(創刊號)開始連載,於2013年製作動畫,於同年4月6日播放。《進擊的巨人》一炮而紅,不但在日本國內引起一陣風潮,也風靡香港、臺灣等東南亞地區,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根據統計,《進擊的巨人》單行本的發行數量相當可觀,截至2014年1月到第12卷為止,已經累計突破了3100萬本。相較於目前一般圖書賣個3000本就要拍拍手的水準,《進擊的巨人》顯然是一個異數。

《進擊的巨人》的故事背景,描述一個身高達3至15公尺的巨人世界,那些巨人以食人為樂。倖存的人類建造三道高達50公尺的牆壁,用以抵禦天敵,他們在城池中,就這樣度過了100年的安穩生活。直到一名60公尺的巨人踢破第一道圍牆,霸佔家園之後,人民才驚覺以往苟且偷安的生活,有如家畜般被豢養在牆內。男主角艾倫˙葉卡(エレン・イェーガー)目睹母親被巨人吞食,滿懷喪母之痛加入軍隊抗暴,故事於焉展開。

從漫畫書、動畫到推出琳琅滿目的周邊商品,《進擊的巨人》已取得非凡的成就,但耐人尋味的是作者諫山創的成長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漫畫家之路也不能算是絕對順遂。他剛出道的時候,因為堅持自己的畫風,多次投稿到《少年JUMP》都不被接受。直到2006年的時候,終於以《進擊的巨人》獲得講談社MGP佳作。

老實說,《進擊的巨人》並不是一個容易受到讀者青睞的題材,而他的畫風也和日本主流有所區隔,但是諫山創仍然堅持他的理念,並不氣餒。話說回來,也還好遇到了出版社的伯樂編輯,才能迎來暢銷的成就。

躍然紙面的故事情節令人沸騰,漫畫家本人的熱血也讓人感動,但你可曾想過──如果諫山創出身在臺灣,他有可能成功嗎?

會不會還沒獲得出版社編輯們的支持與肯定,他就被殘酷的現實給逼退了?更遑論他的獨特畫風,能否受到廣大讀者們的青睞?有沒有懂得創意設計的專業人士,來提供整體商品的服務設計呢?

誠然,《進擊的巨人》撼動很多人的心靈,但想要成就一部巨作,光是漫畫家一個人的努力還不夠!想要把這個原創的故事發揚光大,必須要有一整個團隊進行縝密的規劃,唯有透過漫畫家、編輯、文化創意人、商品設計師和行銷人員的通力合作,方有可能成功把商品推廣到世界各地,並且為數千萬人所喜愛。

從《進擊的巨人》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文創產業的無比潛力。但我也同樣感到焦慮,因為臺灣文創產業想要向前走,培訓人才乃是首要之務。

雖然近年來,臺灣教育部在大學院校廣設文創相關科系,加上文化部等相關部會也撥出一定比例的預算投入文創補助,但這樣顯然還不夠。面對一年高達6000億產值的產業規模,我們需要更多的文創人才。

回顧過往許多產業的發展,臺灣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成功經驗,就急忙地撒錢、找人開始複製。但我們捫心自問,這樣的意義其實並不大,也不容易收到效果。

以《進擊的巨人》為例,這部作品可以通行全球,絕對不是漫畫家諫山創一個人的功勞,還需要許多人的戮力合作。

不是只需要動漫畫家、設計師,由於文創產業涉及了太多面向,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宏觀的視野,才能擘畫出完整的執行策略與方針。這些不是在課堂上就能學到的,而是要結合理論和實務,才能深植文創的基因。

有系統的從培育文化底蘊出發,培養大家對美的鑑賞力,再進展到商品化、鑑價與設計、製造的專業技能養成,之後方能談論是否有機會成功輸出臺灣的文創經驗。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