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轉型路:台灣還是已開發國家? | 二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未完成的轉型路:台灣還是已開發國家?

這二十年來台灣遇到的困難,在於成為已開發國家之後,無法維持「水平之上」的表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這二十年來台灣遇到的困難,在於成為已開發國家之後,無法維持「水平之上」的表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勞動條件的議題,來自經濟持續低迷的問題,而「低迷」,基本上是轉型不成功的問題。這個「轉型」的定義,我認為是「從開發中國家轉型成為已開發國家」之後,無法維持已開發國家狀態的失敗。

在二次大戰之後的數十年中,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獨立建國,但直到二十世紀末,大部分已開發國家都還是二次大戰前就已經被認定的歐洲國家,只有少數新興國家(地區)被認定為成功轉型到「已開發」階段,台灣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國家(地區)之一。和台灣同時在 1990年代被世界上的經濟研究機構認定為已開發國家,還有亞洲四小龍的其他三國:南韓、香港、新加坡。

未完成的已開發國家之路

「已開發國家」的評估條件並非只有GDP數字,要成為已開發國家,有幾個關鍵的評估因素:產業的形態、社會的成熟度、政治(人民參與)的進步程度,甚至包括司法的獨立性。

例如說沙烏地阿拉伯雖然非常富有,卻不是已開發國家,因為其國民所得來自於自然資源的開採。冰島雖然經歷經濟崩潰、國家破產,但並不影響其被認定為已開發國家的資格。歐洲許多國家曾經歷極高的失業率,外債等經濟狀況都不佳,也不影響其「已開發」的地位。在台灣部份,政治上代表性的關鍵事件是總統民選,經濟上台灣有成熟的高科技產業,而國民教育水平、環保意識、文化創造力等等,也都是重要因素。

這二十年來台灣遇到的困難,在於成為已開發國家之後,無法維持「水平之上」的表現。吳叡人在去年初出版《受困的思想》一書,提示了台灣尚未完成的思想改造。去年底李宗榮、林宗弘主編的《未竟的奇蹟》則指向台灣經濟結構上尚未完成的轉型。這些學者不約而同地指出:台灣的問題在於「未完成」這個關鍵上。

已開發國家的位子為何難以維持?

回顧廿一世紀的前十幾年,可以發現許多國家都面臨著各式各樣的煎熬,有些國家在廿一世紀初努力成為已開發社會,然後產生了和台灣同樣的「未完成」的困境。而原本那些老牌已開發國家,也面臨了「維持的艱難」難題。

日本正處於人口持續老化的劣勢,退休人口佔了三分之一,社會不僅得不到這些人的生產力,還要付出大量資源和人力在長照體系。英國的困境則是失去了工業,國家經濟呈現農業和服務業的兩極現象。德國的經濟方面沒有問題,但政治和社會上面臨了「作為歐洲領導者」的挑戰,難民與極右派問題造成社會內部分裂。美國正在承受「傳統工業消失」的痛苦,西岸的科技業和東岸的服務業都蓬勃發展,但被遺忘的中西部各州,農業已經飽和,傳統工業卻在全球競爭下被淘汰,工作機會減少的趨勢看不到扭轉的可能性,人民失去未來。

為什麼「已開發國家」的位子這麼難坐?從產業上來說,必須要有強大的科學技術力的支持,不能延續過去的勞力密集模式。服務業取代了低技術產業之後會造成社會底層勞工轉型困難的痛苦。政治上必須實行民主,不能依靠仰賴威權體制的效率。在社會上,必須忍受各種衝突,花更多力氣在尋求妥協共識。在司法上必須忍受「沒有包青天」的各種不完美造成的憤顢。

這些都是已開發國家習以為常的日常狀態,但對台灣社會來說,卻是一個陌生的、不適應的、令人難受的、「條件太高」的新環境。例如說,正在英國發生的鐵路罷工。這樣「先進」的罷工,以及種種類似情節的社會運作常態,常常讓成長於「開發中國家」威權時期的台灣社會的成年人感到不習慣,價值觀格格不入,甚至覺得難以忍受。

英國鐵路海運及運輸工會因「隨車人員的撤裁」問題發動鐵路罷工。 圖/歐新社
英國鐵路海運及運輸工會因「隨車人員的撤裁」問題發動鐵路罷工。 圖/歐新社

與老牌已開發國家競爭

更讓這些新興國家倍感艱辛的,是要和那些老牌已開發國家競爭。

和台灣一樣有著超高工時的韓國,為了維持「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模式,不得不犧牲工時,超時工作,以國家力量扶植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造成種種隱藏的問題。但韓國畢竟維持了工資的水平,並且艱苦地渡過了韓圜崩盤的經濟危機。寧願苦也不願意放棄「已開發國家」的身分資格。

新加坡藉由緊縮民主,加強了行政效率,並且成功轉型成為東南亞服務業中心,但高效率的行政官僚逐漸面臨老化僵化的問題,服務業也受到周邊新興國家中的重點發展城市的挑戰。香港則是面臨了中國崛起後展現的強大「影響」,房地產高漲,人民生活條件逐漸惡化,引爆社會運動,未來堪慮。

前陣子有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描述了一位經由繁星計畫進入台大,但卻倍感挫折的勞工階級低收家庭學生的心路歷程。在種種的適應不良經驗裡,當事人不只一次地萌生出「念台大好累」「想要放棄」「轉學去念私校」的念頭。欣慰的是這位同學最後還是堅持下來,順利從台大畢業。

台灣目前的狀況就很像這位學生: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加上一點機運,向上提升進入了另一個階級,但卻發現周遭的同學跟自己根本是不同世界的存在,學習的基礎比自己厚實,家庭的經濟比自己優渥,立足點完全不同。在這樣不公平的環境中進行學業競爭,壓力無比龐大,於是萌生退出的念頭。

而這次調降勞動條件的勞基法修法過程,就像繁星生在台大感受到適應不良之後萌生的「降級」念頭,是困境和壓力導致的放棄心態的表現:既然當個已開發國家這麼累,那乾脆回到原本開發中國家的模式,繼續壓榨底層勞工吧!

民主倒退,彷彿回到開發中國家行列

回到勞力密集產業模式,對於相對年長的中小企業主來說,是一個熟悉而溫暖的環境,「年輕人不耐操,回想我們當年……」心態就像長輩圖所呈現的溫馨正向陽光背後代表的「美好燦爛的老日子」意象:不要有太多野心,只要維持現況就好;思考轉型、學習新事物實在太累,為什麼不能像過去一樣?反正未來日子也不多了,能夠這樣子一直下去也就夠了。

台灣逐漸進入高齡社會,中老年人的選票多,政治獻金也多。政黨以選票為考量迎合中小企業主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年輕人選票少被犧牲忽視,但年輕人的日子比較長,未來一定是年輕人的天下。民進黨做了「重視死忠支持者和中小企業金主」的選擇,讓自己坐實了「老綠男」的評語,也等於選擇了自己的未來。

但是,台灣的未來呢?真的要回到開發中國家的行列之中了嗎?

台灣逐漸進入高齡社會,中老年人的選票多,政治獻金也多,忽略年輕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逐漸進入高齡社會,中老年人的選票多,政治獻金也多,忽略年輕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