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找高手,請選「壞學生」? | 謝宇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業界找高手,請選「壞學生」?

許多被貼上「壞學生」標籤的年輕人,他們不是真的多糟,而是他們的特質和學校體系格格不入。 圖/《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劇照
許多被貼上「壞學生」標籤的年輕人,他們不是真的多糟,而是他們的特質和學校體系格格不入。 圖/《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劇照

其實我覺得,如果以前當個「壞學生」,也沒什麼不好。

還記得在中學的時候,我是所謂的「純正好學生」,認真上課,用功讀書,全力放在那些能提高成績、幫助升學競爭力的事情。

那時候,我很努力不要成為「壞學生」;他們上課鬼混、吵鬧、蹺課、成績差、被老師討厭、把時間和心力都用在那些「沒有用的事情上」,也就是一切無益升學與成績的事情。說真的,那時候覺得這群人是「沒救」。

但隨年紀增長,看到愈來愈多例子,顛覆我先前的看法。

垃圾廢渣成台灣之光

一位女性朋友,在台灣學校被放棄與打壓,到美國讀書後熱衷於繪畫,現在成為蘋果公司的合作藝術家,她最近年收都有七萬美金。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少,許多在國外大放異彩的「台灣之光」,當年在台灣教育體系中都被當垃圾廢渣。

另一位創業家朋友,精明幹練,雖然他的企業規模還算小,但在產業圈裡已經小有名氣、深受敬重信任。這為朋友小時候也是個「壞學生」,會被老師打,被當著全班面羞辱的學生。朋友現在不但常常把自己是「壞學生」的黑暗史拿出來笑談,還常常說他找員工時,也會以「壞學生」為優先標準。最近和朋友深談這個話題,發現「壞學生」這個群體,很久以來可能是被誤會了。

其實,「壞學生」是否真的邪惡?刻意傷害他人,造成別人痛苦才開心?當然不是。「壞學生」是否真的懶惰?好像也不是。遇到他們喜歡的事,無論是看小說、玩模型、練熱舞、組樂團、運動打球,往往也是沒天沒夜地投入。

許多被貼上「壞學生」標籤的年輕人,他們不是真的多糟,而是他們的特質和學校體系格格不入。

不被嘉獎的優點

其實許多「壞學生」天生有濃厚好奇心,許多技能、知識在教育體系中沒有正式課程、不在課綱與課本中,也不是大考科目,在他們追求這些「課外領域」的時候,就常常被打成不認真、不上進。

許多「壞學生」天生有強大的探索能量,他們就是無法每週五天,每天八九小時坐在同一個教室裡、同一張椅子上,望向同一張黑板。更別說加上補習,可能是每週七天,每天十幾個小時坐在教室裡。他們的內在有聲音呼喊,要他們親眼看看這個世界的面貌。

許多「壞學生」天生想得多,追根究柢,當老師說:「這些是重點,請背下來」、「課本上說這就是正確答案」,「壞學生」們不能接受,他們滿腹提問,想知道更深更清楚,於是他們跟不上飛快的上課速度,或者拖慢了老師的教學進度。

許多「壞學生」太早有自己的看法與主見,當他們覺得某個老師很糟,有些科目沒有意義,不認同考試和教學進度,他們會想做自己的事,而不是當個活死人。

許多「壞學生」太有膽識與行動力。好學生因為怕被處罰、怕被記過、怕被老師討厭,而每天戰戰競競、討拍討喜歡;壞學生卻敢冒險,願意承受被討厭的後果,追求自己比較喜歡的生活樣貌。

如果不在學校環境中,有膽識、有主見、有行動力、有好奇心、熱衷探索,追根究柢,這些不都是商場上極為珍貴的特質嗎?教育專家、業界主管口口聲聲說要培養的「人才」,不就是這樣的嗎?為什麼在學校,會被當成「壞學生」?

許多「壞學生」具有膽識與行動力,這些不都是商場上極為珍貴的特質嗎?為什麼在學校,會被當成「壞學生」? 圖/《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劇照
許多「壞學生」具有膽識與行動力,這些不都是商場上極為珍貴的特質嗎?為什麼在學校,會被當成「壞學生」? 圖/《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劇照

壞?只是格格不入

萬惡之源,在於我們仍用1950年代的方式在進行教育:

學生被動地在教育生產線上敲打加工,並以升學率為學校表現的KPI。

當學生本身比較特別,和教育生產線流程不符合——不喜歡課程、不認同內容、不跟隨進度——我們不去改生產線規劃,通常是將學生視為「劣質原料」。

當教育體系本身的結構、流程、KPI是過時的、錯誤的,它做出的判斷常常也就是失準的——誰讓上課比較容易、比較輕鬆、誰有益於升學率,誰就是好學生;那些有主見、有想法,習慣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輕易被課本和考試正確答案說服,但卻不好管理、教起來棘手、無益升學率的學生,就會被定義為壞學生。即使,當我們仔細檢視,就會發現他們一點也不「壞」。

我們必須問,只要學生言行乖張、奇裝異服、性格暴戾,他們就是「壞」嗎?在我來看,也很可能是源於內在掙扎拉扯、缺乏關注和自信、與外在體系對抗的傷痕。當一個學生將頭髮染成二十種顏色,他是刻意違反校規很爽?或者,他在以無聲的方式呼喊求救?

社會的主流價值對「老師」職業有很高的尊重,我認識許多教師都很善良、認真,期許自己「把學生教好」。大多數老師都是好人、大多數老師都是好人、大多數老師都是好人(現在流行重要的話都寫三次),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同樣千真萬確:好人也有盲點,即使出於善良的初衷,在錯誤的體系結構下,也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爬出泥潭成高手

一直記得,在我國中時,約莫有三分之一的男同學在我眼中是「壞學生」、無可救藥、未來一定沒出息。

當年少部分的壞學生,後來確實很坎坷。他們進了(真真正正如假包換的)爛學校,在家裡和學校都得不到尊重,一直沒有學到好的工作方法和態度,身旁沒有好的同伴與典範,對自己的期許愈來愈降低,慢慢相信自己努力也沒有用。他們一次又一次被貼上「劣等品」的標籤,一次又一次被否定打擊和受挫,最後他們自己也深深相信:「我是爛的、是壞的,我下賤活該。」

對於這些學生,我常常疑惑:教育體系到底是利用考試、學歷等標準,「正確地」篩選甄別了他們低劣的本質;又或,教育體系本身是那個倒果為困的禍首,創造出了壞學生,再把他們一把推入泥潭?我至今沒有答案。

好在,我身邊那些跌入沼澤爬不起來的人,終究是少的。到了現在三十來歲的時候再看,絕大多數都是認真在做一分事,養自己、養家人,好些人還很傑出,令我羨慕敬佩。我這個當年的絕對好學生,今日比他們強得多嗎?我不覺得有。那些克服層層難關,打出一片天地的人,我覺得他們也真是台灣之光,雖然周刊雜誌不會報導。

教育體系敵視他們,外在主流大環境因為他們身上的標籤而歧視他們,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他們都能有平均以上的表現。那麼試想,如果他們得到合適的培育、正確的對待,這些天生有膽識、有主見、有行動力、有好奇心、探索能量、追根究柢的「壞學生」,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會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能量?

格外珍貴別浪費

被蟲咬的水果和蔬菜,不但顯示沒噴防腐劑,常常還特別香甜,這樣的蔬果,在菜市場上常常被丟棄浪費。我有個朋友,成立了一間公司專門推廣長得不漂亮的蔬果,叫它們「格外品」:不是壞,而是在常態之外,可能有格外的好味道。

我們的社會上,也有許多「格外」的人才,他們有「格外」的特質與能力,在教育體系中常常不被認同,在社會中容易被忽略遺忘。

壞學生,這些「格外」的人才,可能也正是我們社會中最被浪費的珍貴資源。

得到合適的培育、正確的對待,壞學生,這些「格外」的人才,可能也正是我們社會中最被浪費的珍貴資源。 圖/《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劇照
得到合適的培育、正確的對待,壞學生,這些「格外」的人才,可能也正是我們社會中最被浪費的珍貴資源。 圖/《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劇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