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思維,必然保障成功的未來嗎? | 謝宇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教育思維,必然保障成功的未來嗎?

在你追求成功之前,你把成功的真正面貌看仔細、看清楚了嗎? 圖/shutterstock
在你追求成功之前,你把成功的真正面貌看仔細、看清楚了嗎? 圖/shutterstock

你怎麼知道新的教育方法之後一定會帶來成功,不會因為學歷不夠亮眼而在職涯中失敗?

近幾個月,我做了一系列影片【未來有問題:斷開教育鎖鏈?】,加上出版新書《人才,自造者》,多次實體演講和線上讀書會,和聽眾當面介紹新的教育思維。上述的問題,我遇到好幾次。

「用新教育思維培養的學生,是否也有失敗的案例?是否可以寫寫,以平衡報導?」

「從統計來看,高學歷、讀名校的學生,整體上還是最成功,收入最高的吧?」

「這樣的教育方式聽起來很好,但也要看他們未來是否能成功,才能斷定這樣的教育是否有效吧?怎麼確定這些人未來會成功?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大哉問,在這篇文中讓我細細講。

「成功」本身是劣質量尺

如果要衡量某種教育方案是否「保證成功」,首先,我們得去定義成功。怎樣的人生可以被算是「教育成功」?找到個正職工作?還是要在知名企業找到工作?又,什麼是知名企業?考進公務員是不是成功,自創品牌與公司是不是成功?賺很多錢但超時工作,是不是成功?

如果有一天當上總統,很成功嗎?但如果很多人說他當得不好,天天嘲笑羞辱他,像陳馬前總統那樣,算不算成功?他若經商賺很多錢,但是和子女可能相處不好,婚姻可能不快樂,這樣又是成功嗎。如果他成為家庭煮夫,相妻教子,經營家庭,照顧幼兒,就絕對不是成功?

「成功」是一個天天看到的詞,再尋常不過;但是如果全面觀察我們身旁的世界,就會發現用「成功」這極為飄渺、難以捉摸來當任何人的標籤,實際上都太武斷。如果要說一個人是否成功,根本難有明確的答案,我們又要怎麼回答,某種教育方式,是否能讓人「成功」?(延伸:成功者並不可怕,但「成功教徒」會嚇掉你的毛

收入?高得早不見得高得久

如果你說:「我沒有想那麼複雜,我就愛錢,有很多錢,收入高,就是成功。」可以啊!也許你還在網路上找得到,有些台灣公司依學歷排序,定義進公司的起薪,而這也是事實。

我也很希望事情這麼簡單,但事實上不是。起薪高,不見得代表最早升遷。最早當主管,不見得是最早成為高層。收入從來不是一條直直向上爬升的直線;常可能是上下跌宕的曲線,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我們要在什麼時間點,去量測一個人的收入,來斷定他是不是成功,他受的教育合不合適呢?

如果我創業,前十年都很艱辛,年年和倒閉奮戰,我是失敗者嗎?我的努力結果可能在第十一年展現出來,大放異彩,我就是成功者了嗎?在創業第十五年,我被公司中的政治鬥爭踢出門戶,我又是失敗者了?請告訴我,我到底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就算用「收入」這麼膚淺量化的方式來看,我們仍然不易界定誰是「成功」——一個努力,有目標,在事業上奮戰的人,只要他還沒死,你就不能說他明天不可能得到回報。再若要再看遠一點,畫家梵谷生前並未顯達,死後畫作成珍寶,他是成功,還是失敗?

「成功者」方法可複製?

就算我們真的把終身事業順利,收入豐厚的人找出來,研究他們的教育歷程,我們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教育方法嗎,可以用來教育下一代嗎?仍然不見得。

當某些人「蓋棺論定」成為毫無爭議的「成功者」,他們可能都八九十歲。而在半世紀前,幫助他們發跡出頭的那些特質,到了現在,甚至前瞻未來,很可能並不合適。

任何特質與能力,在不同環境之中,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正直勇敢的人在戰爭亂世容易早死;在穩定而體制健全的時代就無妨存活。在代工型的經濟之中,勤奮、服從、忍耐,這些特質有益致富;但進入一個創新導向的經濟體質,同樣的特質可能不利於工作表現。

更不用說,在任何情境下,事業和財產上的成功,也和人格特質、原生家庭、體質外貌,甚至運氣,都有關係。

即使把「成功」用最簡單的方式定義分析,它仍然不可能是一帖化學定式,幾個元素放入燒杯,加熱之後必然能產生預期的結果。(延伸:想當人生勝利組,只會變成無聊的大人

「陪榜」以外的條條大路

其實,我的論點也不那麼革命性。我並沒有說,原來大家要追求的路是完全錯的。例如,若有機會從哈佛、史丹佛畢業,我也會恭喜你;當上醫生或法官,也是一種不錯的職業。我一點也無意呼籲能上哈佛的人不要去讀哈佛,或是能當醫生的人別當醫生。

問題在於,那些傳統上大家認為好的路,本來就很窄,無論怎麼努力,大多數人注定進不去的,投注時間和努力的結果只是陪榜,然而卻被大部分人認為,這些人活該,不是懶就是笨。我想提出的是:這樣的努力模式,可能本身就不適合他們。

用新的思維、方案學習的學生,誰能保證他人生順利、美滿、燦爛?確實沒人能保證。但是看另外一面,現在的社會中,大多數人是傳統方式教育出來的,又有多少人活得精采而卓越?新的教育所無法保證的成果,舊教育也無法保證,我們不去挑戰、質疑後者,只是我們對它非常習慣而已。

我的呼籲是,如果在所有人都參與的考試排名比賽中自己再努力也無法靠前了,何不及早走一條自己的路,也許能抄個人跡罕至的小徑,走向最適合自己的目標!(延伸:從畢業演講看台灣的「成功者情結」

不追求成功,為什麼教育?

關於教育的各種分析研究,大致上,愈是重大的目標(例如快樂、幸福、卓越、偉大),愈是沒有教育上的定式;愈是細碎局部的目標(例如短時間背下100個單字),愈能研究出具體明確的教育方法。

這也是為什麼我所寫的教育相關文章與書籍,向來無意和讀者叫賣「這樣、那樣……就會/才會成功」。我想說的其實是:

別傻了!並不只有大家都爭搶的那條路才能通向成功,也沒有某條路必然通向成功,甚至,「人們眼中的成功」更多是一種集體想像,而非明確的實質。

我在文章中一次又一次強調的,總是「看清楚自己本質、看清楚世界的實況,然後在其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同時進一步為這樣的生存方式做準備,才是教育及學習的真正本質。

每個人適合的生存方式不同,最合適的學習與教育,總是人人不同的。愈能夠對人生有自覺,愈能夠掌握自主權,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主動學習,愈能把自己的人生打造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

回到正題。對於那些發問「怎樣的教育能成功」的人,我想說:

在你追求成功之前,你把成功的真正面貌看仔細、看清楚了嗎?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