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學」該是「技職教育」嗎? | 謝宇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科技大學」該是「技職教育」嗎?

這幾年,台灣的科技大學愈來愈往「學術導向」發展,外界常以「學用落差」、「學不致用」抨擊科技大學,這樣的批評是對的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這幾年,台灣的科技大學愈來愈往「學術導向」發展,外界常以「學用落差」、「學不致用」抨擊科技大學,這樣的批評是對的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歐美也有「科技大學」嗎?有,而且仔細了解,會發現他們的科技大學和台灣的模式有極大差別。

在台灣,「科技大學」屬於「技職教育」體系,「訓練產業實務技能與人才」。科技大學招收的主要是高職畢業生,而高職,理論上教學重點該放在工作實務,而非理論知識。

這幾年,台灣的科技大學愈來愈往「學術導向」發展,外界還常以「學用落差」、「學不致用」抨擊科技大學,認為科技大學不夠著重實務與教學,將太多心力與資源放在發表論文與學術研究。這樣的批評是對的嗎?科技大學真的應該是、可以是「訓練產業實務」的教學環境嗎?

最近比較理解歐美的技職教育、看了些資料後,才發現在歐美的體系之中,「科技大學」根本並不是「技職教育」的一環。

科技大學,重研究更好?

如果仔細理解歐美與「科技大學」相近似的學校,我們會發現它們和台灣的科大有巨大的差別。在維基百科上,查得到這些學校是這樣描述他們的定位:

  • 加州理工大學:一直是個研究型大學,在研究活動上有非常高的成果,尤其是在科學、科技、工程、數學領域。(在其維基頁面中,「research」一字出現 53 次)
  • 喬治亞理工大學:一所公立的研究型大學…在研究領域極為活躍。(在其維基頁面中,「research」出現 80 次)
  • 麻省理工學院:一所私立研究大學,被認定為世界最卓越的大學之一。(在其維基頁面中,「research」出現 91 次)
  • 巴黎礦業大學:其研究活動的一貫特色,是和產業發展有極強的連結。(在其維基頁面中,「recherche」出現 23 次)
  • 蘇黎世理工:該校的傳統,在化學、數學、物理等學科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在維基頁面上,並沒有出現很多次「研究」,但特別說明該機構培育出 21 位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以科技專業為主要導向的學校,絕不是二流,都是拔尖中的拔尖。他們培育大學生、招收碩博士生,並支持頂尖學者進行研究。這些學校都極度看重「研究」,絕不只是為既有產業界作「即戰力」工人培訓。

歐美的科技大學,和綜合型大學招收的是同一類的學生——學科能力優秀,擅長抽像理論思考。歐美這些科技大學,並非專門招收「以實作為重,不必理論思考」的人才。

歐美的科技大學,和台灣差這麼多,或可以歸納出原因在於在他們的認知中,科技大學和技職教育,根本是兩件事。

歐美的科技大學,和台灣差這麼多,或可以歸納出原因在於在他們的認知中,科技大學和技職教育,根本是兩件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歐美的科技大學,和台灣差這麼多,或可以歸納出原因在於在他們的認知中,科技大學和技職教育,根本是兩件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科大、技職,兩回事?

愈是了解歐美對於「技職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的定位與實踐,我們愈能發現,它和台灣技職教育末端的「科技大學」是很不相同的兩回事。這兩個範疇有多大的不同?

歐美定義下科技大學的範疇,具有這樣的特性:

  • 教育和研究的領域舉例:衛星、輪船、飛機、火箭引擎、智慧電網、太陽能發電、捷運/高速鐵路系統、無線傳輸系統等等。
  • 無論研發或教學,常是隸屬於巨大體系中的一環,需要數以億元計的鉅資投入重型設備,才能建立合適的研發團隊以及教學環境。也因此,通常需要一定規模的政府、大型企業支持設立學校,提供大量資本。
  • 因為需要大量研究量能,所以招收大量研究生,輔助研究進行。
  • 專業領域都是一般人生活中接觸不到的,往往需要最頂尖深入的數學與科學知識;這些領域的計算極為精密,僅憑個人風格、直覺、美感,無法處理相關知識。大量的工作是以電腦、精密機械進行,而不是手工。
  • 需要學術能力極強的人才 (有動手能力也是必要)。
  • 教授要高度學術研究能力是合理的 (有相關業界經驗更好),而他們的能力確實可以用撰寫論文發表來評判。

相對來說,歐美定義下技職教育的範疇,例如木工、髮型設計師,就非常不同:

  • 以加拿大為例,它的技職教育培養的專業技能人才包括:廚師、電工、木匠、泥水師傅、機車技師、髮型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等。(加拿大技職教育的相關描述,可見〈四個制度陰招,打殘技職教育〉,以及〈沒有「實務經驗」,無法任教——加拿大技職學校的堅持〉
  • 生產或是教學必要的設備,為資本額數十萬或百萬台幣的小規模企業就能購足,不必大型而集中化的資本與設備,同時可以讓年輕人直接跟著資深從業者在工作場域中學習 (比在學校更好)。
  • 因為沒有學術研究,所以不會設置研究所,不會招收研究生,甚至不設置「大學」作為教育與研發機構。
  • 專業領域相當具體,可在日常經驗中體驗接觸,常常具備給與美感、直覺、主觀、創意發揮的空間。並不要求抽像艱難的學理知識,用雙手直接工作 (加上部分機械) 的比例很高。
  • 適合的人才,不必「學術能力強」的學生,動手和態度最重要。
  • 教師不必高度研究能力,撰寫論文發表並不必要;反之,教師的成就和能力是用實務工作經驗與成果展現,匠人精神、教育能力,創新能力等特質很重要。

歐美對於「技職教育」的定位與實踐,和台灣技職教育末端的「科技大學」很不相同。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歐美對於「技職教育」的定位與實踐,和台灣技職教育末端的「科技大學」很不相同。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牛頭,是否錯接馬尾?

簡單來說,在歐美的體系下,「技職教育」和「科技大學」,它們面對的產業領域根本就不同,他們要培養的人才,特質根本就不同,他們的教育歷程也該不同,需要的教師資格也不同 -- 所以,歐美「科技大學」根本不是「技職教育」的後半段,它們根本是兩條分開的軌道。

不必盲目效仿歐美,但了解了他們的模式,確實也可作為我們的反思參考:到底,「科技大學」擔當什麼樣的任務最合適?

如果不把科技大學的定位限制在「技職教育」的後半段,會不會更有利發展成高精尖工程與技術的研發、教學基地,對產業有更多貢獻?如果讓科技大學明確地和「技職教育」切開,那些需要學習業界實務技能的學生,不必在三年高職之後,再多投注四年關在學校裡,這樣是否對他們更好?

現在,「科技大學」的定位、招生、師資、營運重點,還在一個混沌不明、舉棋不定的狀態。也許,正是一個合適,也必要,進行全盤整理的時刻。

如果不把科技大學的定位限制在「技職教育」的後半段,會不會更有利發展成高精尖工程與技術的研發、教學基地,對產業有更多貢獻?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如果不把科技大學的定位限制在「技職教育」的後半段,會不會更有利發展成高精尖工程與技術的研發、教學基地,對產業有更多貢獻?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