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單位別把民間信仰當作空汙提款機
日前,環保署長邀集幾家宮廟負責人出面背書,聲稱全臺金銀紙焚燒約24萬噸,預期逐步減燒,並以禁燒為目標。先不說24萬噸是未經實測的粗率推估,環保署沒有告訴大眾的是,燒香或燒金銀紙皆非日常生活的主要汙染源,甚至排不上日常污染源的前30名,無論是交通工具或餐飲業汙染值,每一項都遠遠高於日常生活中的香金燃燒,甚至更具危險。
環保署記者會的最大賣點,是龍山寺把今年初即有討論封爐的結果,趁此機會拋出,並聲稱可能明年3月就會封爐,藉此討好環保署,各家報導也特別提到北港朝天宮要從21爐減量為7爐,又李應元署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預估明年全臺灣能達到50%的燒香減量,後年則達到100%等。如此話題十足的口號宣傳,其實充斥謊言與誤導,比如北港朝天宮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減為7爐,只是一直都每爐插3炷香,在2003年古蹟修復時則改成一爐1炷了,十幾年後才拿出來宣傳,不過是為了配合環保署演一場「口號環保」的戲碼罷了。
臺灣在日本殖民與戰後獨裁戒嚴時期,都曾經由官方力推禁燒金香的政策,解嚴以後,1990年代起則因應環保意識興起,開始出現減燒、減量的金香策略,民間信仰廟宇也大多配合,甚至2006年政府推動集中焚燒,也都有具體成果。近幾年來,減量與減燒已經不再是政府官員的目標,由環保署帶頭透過口號政治,以環保之名推出幾項刻意針對燒香、燒金紙的「滅絕政策」,在各縣市政府陸續配合落實之下,已經引起不少討論。比如時常可見的「以功代金」、「以米代金」宣傳,或是委託行銷業者製作廣告播送,宣導不燒香與不燒金等等,一連串將民間信仰視為空氣污染仇敵的態度,令人咋舌。
10月時,曾有民進黨立法委員意圖推動在香品與金銀紙包裝上,模仿香菸包裝印製致癌警語,後經抗議認為對神明不尊重,且有其他立委反對才作罷。最近如火如荼正在展開的「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修正案,在完全不看污染源比例原則情況下,規範內容遇到工廠與日常生活中其他汙染源,都是明文「宣導」及「減量」,遇到香與金銀紙,則直接要求禁止焚燒,處處充滿對民間信仰的偏見。
各縣市方面,臺中市政府不僅在校園裡面舉「空汙旗」,還把腦筋動到寺廟頭上,但這項創舉可說無力普及,還被嘲笑是政客操弄空汙議題。有學校反應一天要大費周章地換四次旗,廟宇方面也都被五顏六色且沒人看得懂的京劇旗搞得一頭霧水,紛紛詢問浪費時間與經費做這些事情,怎麼不積極改善空污問題?桃園市政府環保局則更傳出派員下鄉請託里長、土地公廟主事者協助不再焚燒金銀紙錢,甚至有老人家誤以為是燒金銀紙沒有繳稅,政府派人查稅。
這場荒謬劇,把自獨裁時期以來,特定官方立場或特殊宗教立場歧視民間信仰的心態,完全展露無遺,有人說獨裁時期是以「迷信」攻擊民間信仰,現在的新政府,則是假借環保之名將民間信仰當成整治空汙政績的提款機。
被偏見蒙蔽就看不到解決事情的策略與價值
環保署在上個月曾與金銀紙業者開過一次閉門會議,明確坦承所有政策與宣導背後,除了非常粗略的排碳量估算以外,根本拿不出實際有信度的數據證據出來,反而被經濟部的國家標準檢測打臉。2006年開始,臺灣的香品與紙錢產製早就必須依照國家標準CNS15047進行製造、檢驗,截至目前為止,經濟部仍不斷進行抽驗,臺灣香品與紙錢的革命早就有非常良好的成果,反而是需要講求數據與科學實證的環保署與環保單位,被特殊信仰偏見綁架,至今還在狀況外。
香與金銀紙真的會造成空氣汙染嗎?如果是站在焚燒就是一種污染的角度來看,當然會覺得這些都是汙染,但我們在整頓日常生活中的汙染源時,必須要從整體加以思考,分辨輕重緩急與程度大小差異,甚至要能深入紋理才有辦法提方抓藥,才能妥善適切地提出政策,以免矯枉過正,影響民間經濟與社會發展。
就香品而言,無論是寺廟或家戶,燒香可以說是非長時間、非密集的小範圍行為,通常也不會在特定密閉空間中焚燒,許多優良香品還有治療效果,坦白說,聲討燒香實在沒有道理。環保署如果要管控,其實應該要進入民間信仰網絡,比如許多廟宇為了減省費用,習慣採購進口劣質品,或是使用標示不清、未符合國家標準或商品標示法的香品,政府單位運用若是以公權力欺騙、恫嚇讓信眾不燒香,遠不如勸導宮廟負責人妥善運用香油錢,帶頭用好香。
至於金銀紙錢,從日本時代開始的官方力量控制迄今,早就發生不少變革,有些變動,甚至是為了符合早期政府政策而變化,只是時代變化,政府也一直在變動。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臺灣僅有北部與南部因金銀紙的風俗特殊,才會使用進口竹紙來做厚紙,否則絕大多數早就使用環保再生紙製造金銀紙,尤其中部地區壽金有「正足千」的需求,最普遍就是使用再生紙來製造。
事實上,無論是香或金,製造端受到經濟部的管理,大多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反而是使用端如何焚燒這件事情,才是會不會製造污染的關鍵。比如常見使用環保香爐的寺廟,以為使用環保爐就能任意焚燒,常常將金銀紙的塑膠包裝、尼龍繩、橡皮筋等等,全部都一起丟進去燃燒,並沒有妥善整理。一般家戶中,許多人購買廉價金爐或買錯尺寸,香爐透氣度差,空氣供給不足,經常因為不完全燃燒導致大量濃煙;甚至有些家戶燒金時,根本不知道金銀紙要一張一張摺疊焚化,卻整疊都丟入爐中,這些才是造成空氣不佳的關鍵所在。因此,環保署與其用國家機器進行文化控制,不如好好教導社會大眾正確的燒金銀紙觀念。
為何非燒香、金不可?
香與金銀紙是臺灣民間信仰非常重要的核心元素,不僅是神人溝通的管道,更是建構民間信仰價值體系的核心。
臺灣民間信仰講求靈驗,神明靈力建立在香火之上,一間廟宇必須要有香火,神明才會有靈力,地方才會興旺,沒有香、神明就不存在。所以,我們常可見民間信仰最龐大的活動就是進香,至外地汲取不同廟宇的香火來增加神明的靈驗度,神明如果外出,也必須要隨時敬奉香火,香到哪裡,神力就到哪裡。
許多對民間信仰一知半解的人,習慣舉禁香金的行天宮當作案例,但事實上,行天宮停止香火了嗎?並沒有。行天宮內殿的香爐依然在燒香,否則神靈絕不會留在那個虛有其表的寺廟空間裡,沒有香火就沒有神;對許多其他民間信仰廟宇而言,只是把行天宮當作轉為「私人廟」,這是略帶貶抑的嘲諷,所以在民間信仰中,絕不會有人特意跑去行天宮汲取香火,增加靈力。要民間信仰廟宇不燒香,根本就是要民間信仰滅絕與消失。
此外,常有人誤解金銀紙只是一種貨幣的物質象徵,事實上這是對民間信仰最粗俗的認識。除了透過香來展現靈力,金銀紙也是民間信仰中香火靈力的核心象徵,比如沒有雕奉神靈,即可使用金紙來替代神位。另方面,民間信仰體系當中的神靈與鬼怪是同時存在的,神明為了要安撫、收服或整頓地方社會的安寧,也必須使用金銀紙;因此常可看見在路口或偏遠地區露天焚燒金銀紙,其實是神靈透過派紙錢來收服鬼魅,作為神靈兵將。
環保署曾戲謔地用廣告探問:「神明愛錢嗎?」,神明當然不愛錢,但被收服的兵將鬼怪,需要透過金銀紙錢轉換過來的能量來維持靈力,才能持續地協助神靈庇蔭地方社會。當然,祖先崇拜當中的金銀紙焚燒,也不單純是給祖先使用貨幣的概念,更何況金銀紙焚燒還有非常多種用途,天狗錢、補運錢、車關等等,都是信仰能量的互動,包括相近性質的糊紙也都是如此。
也就是說,如果不從民間信仰價值觀來理解香與金的意義,環保署一連串使用國家公帑製造廣告、創造新聞話題,不僅於事無補,只是凸顯執政者對底層文化心靈價值觀的看輕與貶視。其實,民間信仰香火觀大抵非常穩固,環保署除了運用國家力量間接恫嚇寺廟以外,最多也只是獲取媒體曝光度罷了。其他縣市當然也有民間信仰廟宇被官方特別關切,比如有些寺廟管理人頻頻被找去開會,希望他們「封爐為環保」,為免政府不斷侵擾,信仰不堅定的人只好無奈配合。
減量是環保、禁止是無知
減量是從1990年代開始,臺灣社會就出現的共識,換句話說,燒香與燒金早就有明確的改善與減量。但很明顯的,新政府上任以後,對民間信仰只有濃濃的改造意識,並不在乎正在進行式的民俗發展狀況,甚至也不管文化自主性,不斷透過國家機器的力量,侵擾寺廟管理人,無孔不入地想要停止焚燒。減量是目前民間信仰常有的自我提醒,但鼓吹封爐與禁止,絕對是過度的干預與侵犯了。
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汙染源,排不上名次的香金卻被限制壓抑的最嚴重;如果要講維護產業經濟,禁止金香影響的不是只有民間信仰,至少就直接涉及金紙、香、蠟燭、佛具等產業鏈,另外也涉及紙業、運輸業、印刷業等等,最近常有人在說:「減量是環保、禁止是無知」,不斷用國家力量干預民間信仰,到底是「環保署」?還是「無知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