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淑婷/霸凌與暴力的校園鏡像:我們如何在孩子墜落之前接住他們?
(※ 文:諶淑婷,作家)
當孩子進入小學後,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遇到校園霸凌,我也並非杞人憂天,這三年來我在學校和家長社團裡看到各種惡意取綽號、餐袋「被消失」、被霸凌的孩子轉學,也有孩子拒絕上學的案例。雖然我相信人性本善,告訴兒子,那些習慣罵人、取笑同學、甚至動手打人的孩子,可能是在家中一直沒有被好好對待,但時間久了,我有時也失了信心,只能勸自己的孩子明哲保身,轉而提醒他避免一些「可能被欺負」的舉動,但當我告訴孩子要「避免成為被霸凌者」時,不就正在合理化霸凌?
他們為何在學校裡無處可去?
讀這本小說時,我的心情低落卻也驚駭,同時非常羞慚。本書由數個短篇集合而成,〈小丑和我〉以患有肌肉萎縮症的政宇和負責陪伴的善奎為雙主角,從身心健壯的少年善奎,看著行動不便的政宇如何被師生忽視,活得像大海中的一座孤島,彷彿這樣的人沒有能力思考,也沒有資格被任何人顧慮,所以不只是馬路上無障礙空間付之闕如,就連自家大門到簷廊也沒有辦法獨力靠輪椅前進。
〈不舒服的真相〉從學校離譜的服儀管束作為開始,一步步進入校園霸凌問題,老師下放權力給學生,讓他們假借檢查制服的名義沒收其他學生的衣服,老師也以校規為名,強行剃學生的頭髮、剪破制服、亂翻書包,這樣的校園暴力至今仍然存在,老師習以為常,學生有樣學樣;〈守護夢想的照相機〉以都更和升學主義為題,將「名牌城市」、「名牌學校」、「名牌班級」作為類比,諷刺當成人喊著「團結鬥爭」拒絕都更的同時,卻對學校將班級分成優劣班毫無所謂,成績不好的學生,活該要承受差別待遇,沒資格獲得同等的學習資源。
作者不斷地將利劍刺向應當保護孩子的家庭,還有應該讓不同處境學生都能安好的學校,〈拳頭是謊言〉裡被家暴的孩子,因為夜裡無法安睡、家庭經濟困窘,上學總是遲到、身上有傷、衣著無法保持整潔,卻被老師簡單以「打架、不自愛」帶過,明明是受到暴力侵害,反被誤解是施暴者。再從施暴的父親延伸至經濟不景氣,小型工廠與本土企業懷抱美夢前進中國,最後發現一切只是泡沫;而將家暴詮釋成愛的母親,最後只將恨留給孩子。
最後一篇〈我也有翅膀〉血淋淋地寫出了校園階級的殘酷與霸凌者的殘酷,「功課好、長得漂亮又受歡迎的同學自然被歸為中心派,平凡的孩子成了中間派,功課一般、家境清寒的孩子便淪落成蠢貨派。如果運氣好,蠢貨派的孩子會因朋友的關係變成中間派。當然也有中心派和中間派的孩子淪落到蠢貨派的情況。」
想加入中心派的孩子,積極討好受歡迎的同學,請客、跑腿,被當成傭人也無怨尤。有些學生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的新團體(例如國中升上高中),假裝自己性格開朗、嬉笑打鬧,深怕墮回「蠢貨派」,一直勉強著自己過日子,看到班上排擠霸凌的問題,想視而不見又感到不安,若介入,又怕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形象圈毀於一旦。
殘酷揭露校園裡的「種姓制度」
我沒有經歷過嚴重的霸凌,只有國中時短暫地被排擠過,但因為學習成績很好,所以不覺得困擾,只是我也無法忘記當同學舉手告訴老師:「我不要跟諶淑婷分在一組。」當下那股委屈、羞憤之情。
我一邊讀這些故事,一邊問自己,到底當過幾次霸凌的旁觀者?因為每個故事都感覺似曾相識,只是非主角的我,隱約察覺了什麼,或是明知卻裝傻,自以為全身而退,但內心留下了幾道淺淺的傷,時不時問起,那個同學當時還好嗎?現在又過得如何?
作者殘酷地把校園裡的「種姓制度」全部揭露,她寫道:「學校的老大大多比同齡的孩子身材高大、有力氣、長得帥或是很漂亮。即使不是這種靠力氣的人,那些功課好或家境好的孩子也會擁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除了同學,他們還會獲得老師的支持和認同,進而獲得僅次於老師的權力。」權力往往伴隨著暴力,不一定是行為暴力,也可能是口語的霸凌、排擠孤立,就在所有人的沉默中助長這樣的階級結構。
校園裡會產生階級,老師絕對是關鍵,學生能「仗勢欺人」是因為有刻意忽視,他們一邊說「有人被欺負要說」,卻對詭異的團體氣氛無感、假裝不知道某幾個孩子的影響力特別大,甚至藉此「管理」班級,讓「老大」真的變團體領導者。聰明的學生很快會發現,比起老師的權威,擁有權力任意妄為的同學更讓人害怕,即便施加暴力的學生可能只有兩三人,但害怕權力而沒有勇氣說「不」的學生可能是十幾、二十人。
我們不該只教育孩子成為「握有權力的人」
家長怎麼想呢?不管是家族或職場內,這些成人受委屈時憤懣不平,但當孩子班上發生霸凌事件,他們卻不一定會支持受害者,有時還反過來指責受害學生,因為這些成人已經習慣生活在只認可勝利者、名利就是力量、對暴力沉默的世界,就算長大後的自己沒有站在權力者的位置,他們也沒有想過,其實要從最早、最早的團體生活就開始杜絕階級制度、根絕校園暴力,停止以成績評斷學生價值;相反地,他們想的是「我要如何讓孩子成為握有權力的人」。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上學要苦惱這種問題?一個孩子幸福的時光太短暫了,無憂無慮的學齡前時光稍縱即逝,也沒留下多少甜蜜記憶。我常常在想,有多少進入校園的孩子,在開學那天覺得自己進入另一個世界,殘酷、競爭、只能陽剛不能包容弱勢,等到成年脫離學生身份,只希望忘掉所有校園記憶。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功課好又聰明,但每個人都有幫助被排擠、受欺負的同學的能力!孩子不要成為霸凌者並不難,但對於他人受害要能感同身受並有所行動,其實很不容易,因為他們身邊充滿對兒童苦難視而不見的成人。
我希望,自己曾經沒有那麼無動於衷,沒有那麼膽小懦弱,當年的我沒有足夠勇氣,現在的我做的所有事,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希望每個人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人,在這個巨大的群體之中,能堅持個人意識與勇氣,相信每一天都能有所改變,所以讀完此書後,我寫下這篇文章,孩子的明天要比今天過得更好,世界的變化始於一個個渺小但被堅持下去的信念,要善良、要勇敢、要有指出不對勁的勇氣、要停止忽視、要相信眾人匯集的力量可以是善,而不是惡。
※ 本文為《學校裡無處可去的少年們:排擠、霸凌與暴力,還有視而不見的我們》推薦序,標題為鳴人堂編輯所加,原標題為〈如果我們都能對孩子的苦難感同身受,有所行動〉,時報出版授權刊登。
《學校裡無處可去的少年們:排擠、霸凌與暴力,還有視而不見的我們》作者:金重美(김중미)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