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病真是太好了:《怪胎》,耳目一新的台灣愛情故事 | 彭紹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你也有病真是太好了:《怪胎》,耳目一新的台灣愛情故事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 本文有雷,斟酌閱讀。)

《怪胎》是我在2020年台北電影節的第一場台灣電影。隨著疫情在世界各地點燃,造就上半年前所未見的電影市場狀況,遑論新電影上映數大幅下降,連集體觀影的儀式般體驗都變得奢侈。

受惠於台灣疫情狀況的緩和,看《怪胎》那天,主創演員與數百位觀眾一起在台北市中山堂看電影,實在感動非常。除了能與大家看電影而感動,也因為看見台灣愛情電影的新樣貌而感動。

因「強迫症」而誕生的愛情

愛情的誕生與消亡,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

一個罹患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強迫症)的男孩陳柏青,每天固定時間起床,分秒不差,一週當中每天的行程老早安排好,早午晚餐也從來沒有選擇困難,甚至每日服裝配色都一樣,家裡容不下一粒灰塵,連牙齒每顆得刷幾遍都有規定。強迫症是一個無從選擇的選擇,即便深深困擾著他,卻怎麼樣都擺脫不掉。

這樣一絲不苟的男孩,在一次例行購物的過程中,遇到了同樣有「病」的她,與男孩一樣,每當她踏出家門,都得全副武裝穿上大雨衣,有著潔癖,有著OCD。兩個同類,一下子就認出了彼此。

情竇初開的柏青,開始在以往不會出門的時間出門,只為再次「巧遇」這位頭髮有著漸層綠染,配上大紅衛衣的女孩陳靜。她的爽朗與直接,彷彿是柏青從沒見過的世界,然而,在愛情當中,就算有再多的歧異或相反,我們往往只注意到那些命定般的共同點,只要有那麼一個共同點,就足以讓人相信是愛情註定發生的神蹟。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也因「強迫症」而消亡的愛情

愛情,似乎就是打破規矩,打破自己的規矩,打破對方的規矩,再創造屬於兩人的新規矩。

柏青與陳靜相愛、同居,開始兩個強迫症的生活,每天一起打掃,一起被生活折磨,被病症使喚,但卻都不再如過往那樣難受,因為有了懂我的人,那句「你懂我」,是比「我愛你」還要浪漫千萬倍的史詩級告白。

就在一切好像都將這樣繼續下去時,柏青的強迫症竟然不藥而癒了。仔細看,電影從開頭維持的正方格畫面,隨著柏青推開大門,兩旁突然延伸再延伸,彷彿預告著他的世界將不再狹小,下一刻,便是宛如《聖經》中的「異象」(Vision),降臨在他的身上。

陳靜積極帶著柏青求醫,希望能「找回」他的強迫症,柏青卻只想要有更多時間出門,想上班賺錢,想成為一個「正常人」。只是,所有的正常,都一再提醒著陳靜的「不正常」,兩人漸行漸遠,過去那些愛情的共同點,如今只剩下尷尬的單方面成全。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一切都不會改變的」:是情話,還是詛咒?

《怪胎》看似講述一個失敗的愛情故事,卻又在影片後端補上一個平行時空,這樣的手法將男孩經歷的所有事,重新在女孩身上發生一遍。如果今天從強迫症世界中離開的人是女孩,她還會守著讓這段愛情成立的承諾嗎?或是如柏青一樣,終究會往更遠、更寬闊的地方走去?

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句「一切都不會改變的」,從情話,變成了詛咒。

我很喜歡這個「先男再女」的順序,當柏青拋下陳靜,一連串背叛愛情的「渣男」行為,貼合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前進,似乎也讓人不費力地遵循這個刻板理解,輕易得出責難、數落男方的結果。

然而,故事特別安排一次陳靜方面的重複,神來一筆般,頓時將故事從「渣男劈腿」的劇情拉升到另一層次,並回歸感情本質——在一場失敗的愛情當中,難道先改變的人就是元凶?討論誰對誰錯常常是徒勞的,情感的變質悄然無聲,回頭來看,原本愛情建立的基礎便已薄弱,又怎能怪罪後來傾圮的對方呢?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怪胎》劇照。 圖/台北電影節

耳目一新的台灣愛情故事

台灣愛情電影長年受限於小清新的自溺中打轉,即便《怪胎》的世界觀仍微小,但它的電影美學可說橫空出世,兩位主角的穿著搭配、家中擺設與鏡位構圖,以及從排列位置到整體配色的小細節,無一不看出設計用心,更是台灣電影中少見大玩攝影尺寸改變的作品。

至於電影主力宣傳的「全片用iPhone拍攝」,我其實並不那麼在乎究竟是否以iPhone作為器材,由於經過穩定器的控制,本片中是無法明顯感受到差別的,導演承接了用智慧型手機拍攝的優點,包含靈活、快速與鏡位的多元,例如當你要拍抽屜視角,你不再需要在拍攝時把整個抽屜打掉以容納大型攝影機,只需將手機擺在抽屜裡,一個鏡位便完成了。

一貫的風格也出現在運境技巧上,《怪胎》的運鏡總隨著演員活動才動作,當演員停下,鏡頭運鏡也同步停止,這樣的視覺效果像極了監視器,營造出觀眾的私密窺探感,透過畫面見證一場怪奇愛情的誕生與消亡。

小結

西方有以鏡頭強迫症著名的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台灣則有這位廖明毅,經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六弄咖啡館》等執行導演的經驗,廖明毅發展出自身獨樹一幟的風格,在他首部執導的長片中,有意識地在這些技巧中下功夫,在在呈現出電影的乾淨、簡潔與直接,宛如攝影鏡頭也有著OCD,觀影體驗既有趣、好玩又舒服。

萬生皆有病,評斷是非便顯得既武斷又無知。因為愛情,就像是在對方身上,找到自己同樣承受的病灶,在遇見時,心想「太好了,你也有病!」,並且偷偷地,希望你永遠不要痊癒。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