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胎《正發生》:女性走近死亡的蔭谷,只為尋出一條活路 | 彭紹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墮胎《正發生》:女性走近死亡的蔭谷,只為尋出一條活路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當我們以為世界不斷進步,女性困境正被改善,甚至「女權」一詞竟已成為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在許多國家,女性的身體自主權依舊被層層限制,其中不乏在大眾認知的先進國家,近年更出現開倒車的狀況。

那些女性獨自面對的恐懼與絕望,都在一部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與世道現狀殘酷映照。

一種把女性變成家庭主婦的疾病

202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正發生》(Happening),將觀眾帶回1960年代的法國——那是墮胎尚未合法,避孕觀念也並未普及的年代。就讀文學系的才華女大生安(Anne),正處於迎接前途無量的花樣年華,不料一次意外懷孕如洪水猛獸,使她的人生徹底改變。

由於墮胎尚屬違法,面對腹中難題,求助無門的安又不敢和家人訴說,只好走偏門胡亂打針、吃藥。儘管看了醫生也依然無助,因為沒有任何人願意冒著風險為她動刀,甚至她自以為服下的墮胎藥物其實是安胎藥。絕望下,她只好嘗試自行處理,卻只是換來無謂的劇痛。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焦躁不安的同時,嬰兒仍持續地成長。

直到她遇見也曾有著同樣遭遇的女人,願意為她進行非法手術。那已是她經歷一次次失敗、背叛和拒絕後,別無選擇的選擇。面對這個成功機率不大的手術,安在每一次的「你確定嗎?」總堅定決絕地説「是。」接著接受那近乎自殘的墮胎手術。

她之所以如此堅定,不在於無視攸關生死的後果,而是她太明瞭將孩子生下來的代價。片中有一幕戲一針見血,當教授發覺安上課時不專注,詢問她是否生病了?「那是一種只攻擊女性的疾病,一種把女性變成家庭主婦的疾病。」安如此言。象徵期盼的嬰兒,若在錯的時機降生於錯誤的人,著實是最凶狠的詛咒,最致命的絕症,足以讓美好未來一夕化為泡影。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不見蹤影的男人

本片在威尼斯影展放映時,一度出現觀眾身體不適而昏倒的傳聞,《正發生》所帶來的疼痛,是生理上的痛楚,更是心理上墜入深淵的痛,讓觀眾全程如坐針氈,忐忑不安。幾幕墮胎畫面難以卒睹,讓觀眾直面動刀過程,直視鮮血與疼痛,在女性視角的呈現下更為犀利。

我們可以察覺,男人是將女性推入生育困境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這場泥淖裡,許多男人們卻總是不見蹤影,站得遠遠地完美推脫,在這個傷害身體與犧牲未來的殘酷選擇題,徒留女性獨自面對——雖名為選擇題,女性時常是沒有選擇權的,有些被迫生下,有些鋌而走險求助地下醫生,換來的結局不是賠上生命,便是鋃鐺入獄。

若覺墮胎畫面嚇人,那麼更駭人的是——這其實是一部自傳。電影改編自202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當代重要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的半自傳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L'événement),作者將自己年輕時的真實遭遇化作小說,如今影視化所帶來的震撼又更上層樓。

作為法國導演奧黛麗.迪萬(Audrey Diwan)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她藉由大量近景、淺焦與特寫,在手持長鏡頭下,除了強化親密感,另一方面也將鏡框限制於有限的壓迫空間,世界顯得搖搖欲墜。觀眾跟隨安的背影觀看世界,像極站在她的角度尋覓救命稻草,正處於該被成年人幫助的年紀,少女所面對的世界,卻是社會禁言下眾人的漠視和無助。隨著鏡頭中央出現的「懷孕週數」不斷增加,似危機倒數,不安逐漸堆疊,深怕何時越過那條名為「來不及」的界線。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影視中的墮胎議題

自2020年開始,威尼斯影展已連續三年將最大獎頒給女性導演,其中《正發生》一片更聚焦於女性困境,由女性拍出女性面臨的掙扎,時隔多年,跨越國界,依然存在。

事實上,影視作品談論墮胎題材並不新鮮,近年更不約而同出現許多講述相關議題的電影,如2020年與2021年皆分別入選柏林影展主競賽的《偶一為之》(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和《墮胎熱線》(Call Jane)。前者描述一位17歲少女為了墮胎,在各州法律不同的美國頻頻受阻,於是偷偷籌錢從賓州前往紐約,只為割捨肚裡的生命。過程中所遇上的內在難熬和外在騷擾具象化女性面對這世界巨大的惡意,英文片名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直譯為「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則來自問卷常見的四個單詞,藉這四個詞道盡主角曾經歷的苦痛,榮膺當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

《墮胎熱線》則改編真實歷史,將歷史人物融入幾位要角,並將時間線設定於墮胎尚未合法的1960年代美國。一位為了尋求墮胎的家庭主婦喬伊(Joy),不得不找到芝加哥地下秘密組織 "Jane Collective"。成功墮胎後,喬伊也加入了這個秘密組織,幫助更多面臨同樣困境、但無從負擔龐大手術費用的懷孕女性。

上述兩部影片皆敘述墮胎議題,《正發生》銘心之處在於它強大的代入感,使墮胎不只是一種觀看苦痛的過程,更像是自身體驗。陰鬱鏡頭下,空氣彷彿真空,窒息感瀰漫於男性的旁觀、女性的冷漠,也漫溢在簡陋的手術室裡——當女性雙腳張開,任由冰冷器具進入體內,那是強忍瀕死疼痛,也要在死裡求生的意志,更是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剝削。

電影《偶一為之》劇照。 圖/取自IMDb
電影《偶一為之》劇照。 圖/取自IMDb

除卻雷同困境,這些作品的共通點,都是女性的堅強。《正發生》裡飾演安的法國演員安娜瑪麗亞沃特魯梅(Anamaria Vartolomei),獨自面對龐大體制的敵意,但她總不慌不忙,眼神盡是堅韌。《偶一為之》和《墮胎熱線》亦然,這些女性無不仰賴一己之力,在眾多阻力下為自己掙脫窘境,甚至幫助更多同樣遭遇的女性。

因為她們明白,真正能拯救自己的,不是男性,不是社會,不是政府,不是法律,終究只有自己。

片中安所處的法國,直到她墮胎十年後的1975年才正式將墮胎合法化。但社會發展並不總是朝著同樣方向。2022年6月發生我們都記憶猶新的新聞,美國最高法院以五比四推翻「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亦即推翻了半世紀前的墮胎合法化判決。許多保守派執政州重啟「全面墮胎禁令」,女性墮胎權再次受到限制,甚至在美國德州,連因強暴等犯罪行為而受孕者,都不得採取墮胎。

歷史告訴我們,需求並不會因禁止消失,只會轉往眾人無法望見的地下暗處,反而使人冒著更大風險,付出更高成本。片名《正發生》更提醒著觀眾,如此悲劇依然在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世界上還會有更多的安,在社會選擇別過頭去後,獨自承受熾熱難耐的疼痛。

只因她們再清楚不過,唯有絕望地走近死亡,才有可能為自己尋出一條活路。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電影《正發生》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