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奇導演的「新奇」台語電影:從歌德羅曼驚悚片《地獄新娘》談起 | 陳煒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辛奇導演的「新奇」台語電影:從歌德羅曼驚悚片《地獄新娘》談起

導演辛奇。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辛奇。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盛暑7月,甫才改制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下簡稱「國影」)推出經典名片巡迴放映活動,片數雖僅有五部,卻集中火力推廣近年來修復台語電影的成果。國影以新時代的高科技輔助,將幾乎被掩埋在歷史塵堆裡的黑白影像、昔年寶島,一格一格搶救回來。

這次影展的核心人物是2010年逝世、曾獲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辛奇導演,國影的策展團隊有心,借來諧音,從「辛奇」之名指向大導演作品所散發出之「新奇」華彩。影展活動由7月中旬在北高兩地先後起跑,一直到11月底,預計還將走訪台中、嘉義、台南、花蓮等處。

期間更規劃在經典老院如嘉義大林的萬國戲院、台南鹽水的木造老樓永成戲院等地放映,重現半世紀前台灣草根庶民齊聚影院,欣賞那一道白光投向大銀幕,閃耀出動人黑白影像的歷史氛圍。

由劇場轉進電影的辛奇導演

辛奇導演1924年生於台北萬華,辛是本姓,本名辛金傳,少年時代曾留學日本,就讀藝術戲劇科系,未畢業就返回台灣,在台灣光復初期一度活躍於劇場界。二二八事件後,因緣際會在官方機構以及地方戲劇協會任職,在整理、編寫戲劇資料時,以「辛奇」為筆名發表「舞台技術」等文章。

這個筆名後來成了藝名,也寫進了台灣的電影和戲劇發展史。辛奇導演的數十部台語片,目前大概有八部順利由國影保存下來,此次影展選映五部,完成時間皆在1965至1969年,也就是台語電影歷史分期當中所謂「第二波高峰」的後段(也有史家將之定義為『第三波高峰』)。

這時期的台語片作品保存下來的雖相對來得多,卻遠不及「第一波高峰」那幾年轟動一時的作品,如《瘋女十八年》、《心酸酸》、《萬華白骨事件》等有那麼濃厚的傳奇色彩。這個時期的台語片,已是盛極而衰的局面。回望當年異軍突起、一夕爆紅的輝煌盛景,叫人唏噓不已。它的發行通路已趨穩定,觀眾也有基本盤,台語片和它最大競爭對手日本電影的勢力消長,也大致沒有極端的波動。

然而,因為產業界的一窩蜂陋習,致使同樣的題材濫拍過盛,觀眾喪失新鮮感,且攝製技術上無法有效突破,長年下來都是寬銀幕黑白片,大量觀眾也迅速被方興未艾的電視媒體吸收。業界雖有幾位有志之士,打起精神勉力振作,有嘗試將製片基地由當時最熱門的北投轉往台灣南部的,也有企圖在題材和手法上欲令觀眾耳目一新的,但大勢已去,難挽狂瀾。

以辛奇導演來說,他也在改拍幾部國語武俠片之後,轉進電視台,一待就是好長一段時間。他做過《西螺七劍》,也做過社教節目《愛心》,進入1990年代,他回轉身來協助當時的國家電影資料館,重新蒐集、保存、整理失落多時的台語電影,一直到2010年與世長辭。

辛奇導演當時接受專訪,聊起重看自己舊作的心情,幾乎羞紅了臉。比方像《地獄新娘》,導演說,當年雖然投資人提供的資金相對其他台語片來說,已經充裕不少,不過身處那樣的大環境,拍攝的期程、趕戲的壓力、鏡頭和設備的調度與實際的限制,仍然造成他在事隔30年後重看時,會覺得不滿意而很想鑽個地洞躲起來。

儘管如此,《地獄新娘》當年仍然賣座,它的題材特殊,卡司強大,攝製水準在台語片當中也算相當認真,這一回的辛奇導演巡迴影展,打頭陣的就是《地獄新娘》。

《地獄新娘》劇照。 圖/臺灣電影數位修復計劃
《地獄新娘》劇照。 圖/臺灣電影數位修復計劃

西洋小說主角開口說台語

此次「辛奇.很新.奇」巡迴影展共選映《難忘的車站》(1965)、《地獄新娘》(1965)、《三八新娘憨子婿》(1967)、《燒肉粽》(1969)以及《危險的青春》(1969)等五部辛奇導演的作品。其中,《地獄新娘》和《危險的青春》應該是名氣最大、討論度最高,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也「最有看頭」的作品。

英國羅曼史小說《米蘭夫人》(Mistress of Mellyn)原本差一點被搬上好萊塢銀幕,傳聞中的卡司組合是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搭配亞蘭德倫(Alain Delon),不料這個國際製片計劃擱淺,台語片的《地獄新娘》搶了先。金玫、柳青,還有柯俊雄、歐威,雙生雙旦的搭檔,讓這部帶有濃濃《簡愛》(Jane Eyre)、《蝴蝶夢》(Rebecca)驚悚及浪漫情調的作品,無論在當年上映之初,或者在日後一系列的台語片回顧活動裡,都成為廣受觀眾歡迎的佳作。

有文獻記載,《米蘭夫人》在登上台語銀幕之前,還曾經先以台語廣播劇的身份,在台灣亮相過,劇名叫《古樓遺恨》。由廣播劇再上大銀幕,辛奇的導、金玫和柳青的演、童星戴佩珊,加上俊美不輸亞蘭德倫的柯俊雄,於大攝影師洪慶雲的精采鏡頭規劃下,經營得趣味盎然。

記得2016年初,影帝柯俊雄甫逝世,國影在台北中山堂舉辦大型追思影展,當時即以《地獄新娘》做為他台語片時期的代表作品,於千人大廳氣派獻映,留給新生代觀眾很深的印象。

此外,《危險的青春》則是一部這幾年從學術研究界「紅」回影壇的特別作品。它以性工作者為主要人物,既涉及「包養」情節,又有「反英雄」式的吃軟飯主角,無所事事、百無聊賴,搭上現代化都會的急促脈動。

此片一方面吸收且鏡射了類似日本「太陽族」電影裡,躁動的青春情慾和焦慮;另一方面又給予比較「台式」的處理手法。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當時拍片的環境、電檢的尺度、社會的風氣等等,在刻劃與不刻劃之間,不經意留下了時代的痕跡。

辛奇導演自詡,既然身在台灣「從事戲劇工作,應該要懷抱一份對台灣的愛」。細觀國家影視聽中心在「開放博物館」網站上公開的辛奇導演訪談影像,在他斑白雙鬢後面,我們都還能明顯感受到他關懷台灣影劇發展、關懷影劇創作的那份強烈熱情。

他侃侃談起當年的種種,也跟訪問人一起細數、檢討「為什麼台語片會沒落」的近因遠由。此次辛奇導演電影的巡迴展,在策展主文中引述了一句導演的話,每回讀起,仍覺抨然。

「台語片的黃金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咱們大家努力過的,總算有留著成果!」辛奇導演說。

(※「辛奇.很新.奇」巡迴影展自7月11日起開跑,台北7月11至26日;高雄7月、8月、9月、11月;台中10月;嘉義大林、台南鹽水及花蓮均是10月中旬至11月,放映場次請參國影官網。)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