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報紙鋅版廣告的沉積記憶(二):1951年電影話說前頭
▍上篇:
追溯報紙鋅版廣告的沉積記憶(一):重探與老電影相遇的美好時光
《聯合報》正式創刊於1951年的中秋節後一日——9月16日,當天是星期日。創刊當日即已在三版刊登了電影廣告。位置在報版的中央偏下半頁,以「省都影劇」做為欄目的名稱,以簡訊的方式列出台北和基隆兩地首輪電影的廣告,以戲院為主要依據,一間一間戲院依次排列而下;除了電影片名、時刻表,還會帶上幾句簡單的宣傳語,並且加注主演的明星等等。
說起「國片」,這個時期的台灣影壇,公民營影業均在襁褓階段,年產量尚不足一、二部,「國語」片主要來自於香港,並偶有上海時期舊片重映;香港生產的閩南語電影,在東南亞主要市場稱為「廈語片(廈門)」或「福建語」的電影,在台灣上映時宣傳文字多半稱為「台語片」,但這和1950年代中後期,由台灣自己投資拍攝的「正宗台語片」,存在著極大的差距。
美國電影是此時期的上映大宗,歐洲電影(包括英國片)、日本電影,在1951年的台灣影壇仍然混沌初開,一片朦朧;根據統計,1951年全台灣的專營電影院大約有九十家,加上除電影之外也會上演戲劇的多功能舞台場館,共約一百六十餘家,全年度送檢審查、核准映演的美國電影779部,佔68.6%,歐洲電影27部,佔2.3%,日片23部,佔2%,國片308部,佔27.1%。1
1950、1951年是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對於台灣影壇來說極為重要的「起點」。創刊於1951年秋天的《聯合報》恰好以它的報版電影廣告,為我們做了歷史的見證,留下珍貴的史料。哪怕這些電影失傳了,我們都還能找到足跡、找到身影,證明他們曾經在此上映過;甚至,透過這些方格裡容納的乾坤天地,得以知曉更多的訊息。
《聯合報》的方塊電影廣告話說從頭
1951、1952年《聯合報》的報版電影廣告,看起來其實很像《胭脂扣》電影裡,梅艷芳跑到報館想登的尋人啟事「三八一一,老地方等你」,一格一格,有大有小,字數有少有多,拉成一條一條羅列在版面中央。像小啟,也像貼招。從這些方塊裡,我們可以見到1951年秋天的台北,市區裡的重要戲院大概有以下幾家:
- 西門町的國際、大世界、新世界、台灣、美都麗。
- 圓環商圈的大中華(大中華除了電影之外,也會上演歌仔戲等表演)。
- 雙連商圈的雙連、中山北路馬偕醫院對面的大有。
- 大稻埕的第一劇場、文化、大光明。
- 龍山寺附近的大觀戲院未建,西門町漢中街的萬國戲院也未建。
此外,像是東門、大華等,都是露天戲院,城中、華山等也早就消失無影。
這些訊息,這些建設,隱約透露出一城一地正在逐漸累積民生實力的現象,廣告文字裡,最引人注目的絕對是「翡翠七彩」、「全部十彩」這幾個字。在戰後百業蕭條,漸次復甦的環境中,絢爛的色彩、美麗的幻覺、哀艷奇情或瘋狂笑鬧的情感滋味,還有歌、舞、奇想的吸引力,都是讓當時觀眾在忙碌勞作之後,能好好放鬆、紓解身心、陶冶性情的上乘娛樂。
整整70年前的上乘娛樂
簡單說明一下,在1951年9月16日這個歷史性的一天,正在台北上映的電影,雖然多屬舊片(而且還是年紀不小的舊片)但多半都算得上是影史名作。
原址拆建為現在西門町萬年大樓的國際戲院,是當時設備最先進的優秀戲院,早在1946年就設置有全新空調,炎炎夏日冷氣開放,號稱「陸上水晶宮」。國際上映的《東京風雲》(Tokyo Joe)是亨佛萊鮑嘉和第一位紅遍好萊塢的日本演員早川雪洲合演的鬥智動作電影,早川雪洲走紅於默片時期的美國影壇,以其「異國特色」的神秘氣質贏得廣大觀眾的喜愛,晚年參演《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本片問世於1949年,宣傳詞裡特別標榜「東京拍攝」自然是希望藉由對於日本的情懷和好奇心,吸引台灣本地的觀眾。
位於延平北路大稻埕商圈的第一劇場是較少見到、擁有多層「樓上座位」的戲院(一般傳統戲院建築僅分為樓上、樓下兩層,樓下又稱「堂座」,多採緩坡起伏,樓上又稱「樓座」,多為梯級結構);表演空間更有旋轉舞台等設備,在台灣光復後已經少在此處進行戲劇、歌舞表演,舞台機關塵封多年未曾使用,憑著電影生意大發利市,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後期,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第一劇場是台北影圈上映日本電影的聖殿之一,尤於地處台北市區的「北區」,往往還會搭配一家西門町的興旺名院成為連線,西寧南路的台灣戲院(1960年代初更新設備,並更名為中國大戲院,即今『唐吉訶德』商店所在處)、成都路的大世界戲院(拆建新廈後曾為西門町星聚點所在)都是它連線時的好朋友,不過真正互動最密切、最「門當戶對」的正宗匹配,當屬武昌街底的台北戲院。
第一劇場這一檔上映的恰巧不是日片——《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Ali Baba and the Forty Thieves),一部於1944年問世的彩色幻想電影。英國在二戰期間1940年推出的《月宮寶盒》(Thief of Bagdad)以其艷麗多姿的特藝彩色,擄獲全球觀眾的芳心,而好萊塢也急起直追,先後拍攝多部以「一千零一夜」故事為題材的童話電影,這部《阿里巴巴》也相當受歡迎;女主角瑪莉蒙丹(Maria Montez)艷色逼人,在1940年代的好萊塢專演神話電影裡的性感妖姬、公主等等,可惜在1951年9月初在法國泡澡時心臟病發作,玉殞於浴盆之內,享年只有39歲。台灣片商趕上風潮,以「悼念」為理由,排上這部彩色名片。
大世界戲院與國際、台灣、新世界等,同為西門町四家名院,在1950年代初期已由國民黨旗下的電影事業單位主管,生意甚佳。其中國際、大世界兩院的聲勢遠超過台灣、新世界;國際在1950年代初期出盡鋒頭,算是最時尚、最「小而精美」的巧院、俏院,大世界以大聞名,佔地達六百坪,格局方正,建築氣派,初時因其官營色彩,使觀眾對其期望甚高,但也因官方經營、對於市場應變的速度不及民間,以致在拓展放映技術革新上,本可領先群雄,卻差了一步,成為官營的大世界與民營的萬國戲院雙雄競爭,此為後話,本篇不表。
反觀台灣戲院,在這四大名院中排行大概落在第三,可是彈性應變,搶得先機,在1950年代初的戲院映演技術競賽中,屢建奇功,這也是我們會在續篇文章花一點篇幅好好談及的指標型重要影事。至於新世界,因為設備較差,被當作多功能場館,平時映演國片,曾經因為話劇運動掀起一陣重要的文化潮流,在1960年代中期改建,新的新世界戲院所在之大廈至今依舊挺立,就是西門町捷運站六號出口正對著的H&M大樓。
新片青黃不接,彩色電影吸引觀眾進場
在大世界戲院熱鬧上映的《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是1937年那部早期彩色片,想想看,當時還沒有茱蒂嘉蘭的那部1954年經典重拍版,更遑論芭芭拉史翠珊,或者三年前女神卡卡的最新版本呢!台灣戲院上映的迪士尼閤家觀賞彩色歌舞片《露台春暖》(So Dear to My Heart)是1948年的作品。
李麗華、嚴化主演的《新茶花女》在新世界戲院上映;這才不是什麼全新拍攝的電影,它就是小咪李麗華1940年代紅遍上海灘,青春正盛時一人分飾二角,村姑的角色在山野之間對景歌詠,唱出了她的代表絕唱〈天上人間〉:「樹上小鳥啼,江畔帆影移……」。
宣傳比較大的片子是《唐明皇遊月宮》,數一數,居然有美都麗、銀宮、大有,以及大華露天電影院(位於西門町憲兵隊後方)等多處聯映。這部電影雖已失傳,根據資料拼湊起來卻是一部奇之又奇的新鮮電影,攝製於香港,1949年8月在香港首映,主要演員包括了馮峰(紅星馮寶寶之父)、曾藍施、林妹妹等,原本是粵語片,原片名只差台灣版一個字,叫《唐明皇遊月殿》,是由香港影史上的重要電影人馮志剛導演。在台灣電影廣告上刊載若還不夠清楚,香港報章裡則可見到更重要宣傳文字,顯示片中可見得神仙鬼怪能飛天遁地、月殿毒龍口噴烈火、石頭幻為美人,也有可變化的牡丹及白兔等等奇妙橋段。
換言之,如果我們生活在1951年9月16日的台北,生活無虞,家裡也有多餘的金錢可供娛樂享受,您可以選擇到第一劇場看場翡翠七彩的《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觀後飽餐美食小吃,再到大華露天戲院,後花園有徐笑亭、趙胖子的滑稽說唱,晚上八時半和十時則各有一場《唐明皇》。
停下腳步想想,因為這份報紙、這幾格廣告的存在,我們在70年之後可以清楚、明確地得知在1951年9月中旬,在「省都」台北,這些電影正在熱鬧上映。我們身處網路時代,萬事萬物都依靠線上資訊流通傳遞,但我們若想知道七年前、2014年的9月中旬,有哪些電影在哪些戲院、影廳上映、時間場次的安排為何;又或者七個月前、2021年3月下旬的情形,茫茫網海,又該何處尋覓呢?
時光留不住,聚散兩依依,這些大大小小的方塊、裡面的文字、訊息、時刻表,刻下了曾經被千人、萬人,同時仰望、歌頌、讚嘆的某一部電影,在文明之中存在過的痕跡。
這些痕跡,一格一格,大大小小,便隨著廣告篇幅愈來愈大,宣傳內容愈來愈花俏,它也像「俄羅斯方塊」一樣,左拼右接,層層疊起,在短短幾年之內,便由簡訊、小啟式的宣告,成長為漂亮的方塊版面,把文字、數字等等一切訊息,全部化為圖象式的視覺語言,比網路迷因(meme)還更早、更前衛,繽紛燦爛地盛放在報版之間,開出一方又一方的想像天地,任由讀者遨遊其間。
▍下篇:
- 〈自由中國的電影事業 光復以來電影事業的發展(下)〉(1952年8月6日)。《聯合報》,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