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光戲院到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見證傳統話劇的最後風華 | 陳煒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國光戲院到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見證傳統話劇的最後風華

2021年6月,前身為國光戲院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吹起熄燈號,正式結束將滿64年的壽命。 圖/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臉書
2021年6月,前身為國光戲院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吹起熄燈號,正式結束將滿64年的壽命。 圖/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臉書

▍中篇:

艷舞禁片、冒犯電檢、金馬獎初登場——國光戲院的黃金年代

日前讀畢文資專家蕭文杰教授的宏文,一時衝動,原本只想接續蕭文,多寫幾句關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揭幕之初、國光戲院時代的「想當年」,不料懷古短文變成中篇稿,中篇又擴寫成前中後總共三篇。

前篇與中篇談的都是「國光戲院」時代的電影活動,來到完結篇,我們的焦點從電影轉向舞台,來談談國光戲院上演話劇的絕代風華。

國光戲院的重要話劇演出

1956年由張道藩、李曼瑰等成立的「中央話劇運動委員會」,於第13屆戲劇節假新世界戲院隆重推出系列話劇製作,開幕大戲《漢宮春秋》於農曆春節正式獻演,轟動各界,欲罷不能。新世界後來改成白天映演電影,晚上演出話劇,一直到1957年6月為止,前後共推出15部製作,歷時近一年半,史稱「新世界劇運」。

1956年2月16日,《漢宮春秋》開演花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56年2月16日,《漢宮春秋》開演花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日治時期的新世界館周邊,戰後改為新世界戲院。新世界戲院也是1950年代台灣曇花一現的「新世界劇運」的重鎮。 圖/維基共享
圖為日治時期的新世界館周邊,戰後改為新世界戲院。新世界戲院也是1950年代台灣曇花一現的「新世界劇運」的重鎮。 圖/維基共享

新世界劇運之前,劇團與劇人四處流離,擠在大華、新南陽、紅樓等地演出;新世界劇運之後,一度點燃的表演藝術、商業劇場火苗又迅速降溫、熄滅。劇團和劇人再次回到大華、新南陽、紅樓等地演出,眼看台北市政府於西門鬧區斥資興建的「社會教育館」(即1963年揭幕的「兒童戲院」)工程延宕,開館遙遙無期,座位較少、後台空間狹小的藝術館則成為另外一個去處。

此時國光戲院的出現,令萎縮、凋零的劇壇重獲生機。不過根據報載,國光場租較高、也畢竟是「國防部官兵福利社」的一部份,因而一直未曾真正成為劇團與劇人非去不可的旺院主台。

1960年6月23日,由李冠章、李影為首組織的團隊,於國光戲院推出歷史大戲《貂蟬》,申江編劇,宗由導演,穆虹領銜出飾貂蟬,李冠章飾董卓,李影飾王允,藍天虹飾呂布;陣容堅強,賣座甚佳,然而編導獲得的評語不算太好,全劇長達四小時,晚上八時開演,要過午夜才能散場。

不過,媒體界名筆姚鳳磐在他的劇評中給予最大肯定的,其實是國光戲院本身。他讚美國光「舞台的深度和幅度上乘,座次多,夏天又有冷氣」,真是上演舞台劇最好的場地。在1960年的8月,國光又上演了原創歌劇《牛郎織女》,音樂家蘇韻章親自作詞、作曲、編劇,如今是國寶級聲樂家、當年還只是大學二年級的非科班學生黃南海出飾牛郎。劇長大約90分鐘,每晚兩場,前後演了兩天。這部作品號稱「演員都是且唱且舞兼表演」、「用舞台佈景,燈光變幻和音樂渲染以及戲劇動作織成的歌劇」,從文獻資料判讀起來,更像我們現在所謂的「音樂劇」。

1960年6月23日隆重上演話劇《貂蟬》,中山北路知名餐館「美而廉」亦是售票點之一。 圖/作者提供
1960年6月23日隆重上演話劇《貂蟬》,中山北路知名餐館「美而廉」亦是售票點之一。 圖/作者提供

新世界劇運之後,一度點燃的表演藝術、商業劇場火苗又迅速降溫、熄滅。劇團和劇人再次回到大華、新南陽、紅樓等地演出......國光戲院的出現,令萎縮、凋零的劇壇重獲生機。圖為1960年代後期的西門圓環夜景。 圖/維基共享
新世界劇運之後,一度點燃的表演藝術、商業劇場火苗又迅速降溫、熄滅。劇團和劇人再次回到大華、新南陽、紅樓等地演出......國光戲院的出現,令萎縮、凋零的劇壇重獲生機。圖為1960年代後期的西門圓環夜景。 圖/維基共享

小劇場與大劇場

1960年的秋天,當年致力推動「新世界劇運」的李曼瑰教授再次登高疾呼——話劇不能亡。這次她喊出「小劇場運動」的口號,組織劇社,意圖以定目劇、會員制的方式,吸收觀眾、培養觀眾。這裡所謂的「小劇場」,倒不一定指製作的大小、團隊的大小,或者場地、規模的大小,從李教授當年的談話與論述看來,所指更像是「精要」、「精巧」,指的是劇場藝術的「本質」,而不是明星光環、富麗布景、氣派場面等等。

更有甚者,李教授的「小劇場運動」操作方式,與當代像是英國的皇家國家劇場、美國紐約林肯中心的戲劇部門等等,遙相呼應,頗有一種「non-for-profit」非營利戲劇機構的精神在。戲劇製作同樣在尋求更多觀眾,也希望能有合理的票房獲利,但製作的目的不在牟利,而在於做出好戲,讓更多的人欣賞,讓更多的人因此獲得提升。

「小劇場運動」的第一個據點是南海路藝術館,而且計畫若演出情況良好,預備轉進座位數更多的國光戲院。英國國家劇場也會從每年推出的劇目裡,找到具商業賣座價值的戲,與倫敦西區的商業製作人合作,將之推往西區的商業劇場;從這一點看來,南海路藝術館、國光戲院之間,在某種程度上彷彿也就近似於「non-for-profit」的非營利製作與百老匯、倫敦西區商業製作兩者間的互動。

1960年的秋天,當年致力推動「新世界劇運」的李曼瑰教授再次登高疾呼——話劇不能亡。這次她喊出「小劇場運動」的口號。 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臺灣文學館組圖
1960年的秋天,當年致力推動「新世界劇運」的李曼瑰教授再次登高疾呼——話劇不能亡。這次她喊出「小劇場運動」的口號。 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臺灣文學館組圖

1964年4月23日,莎土比亞四百週年紀念大會於南海路藝術館舉行,由李曼瑰擔任大會主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64年4月23日,莎土比亞四百週年紀念大會於南海路藝術館舉行,由李曼瑰擔任大會主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61年1月18日,在「小劇場運動」於藝術館演出獲好評的《狄四娘》轉進國光,隆重揭幕,佳評如潮,掌聲不輟,領銜主演的還是穆虹;與此同時,新南陽的話劇也重新興旺了起來,形成藝術館、新南陽、國光,三星連珠的祥瑞奇景。《狄四娘》連演11天,到28日演畢日場及晚場落幕,緊接著第二天1月29日,國光再度冠蓋雲集,觀眾擠得滿坑滿谷。

這是慶賀中華民國開國50週年紀念獻禮的大戲,由港九自由影人總會全力支持,影壇明星、劇壇老將,攜手同台演出古裝話劇《洛神》,南宮博原著小說改編,張英導演,王豪、陳燕燕夫婦自港來台,分飾曹丕與卞夫人,才高八斗的曹植由外型儒雅、戲好、聲音醇厚的曹健出飾,盧碧雲飾演女主角洛神,井淼飾演曹操,張小燕反串演曹丕和甄宓的兒子曹叡。

當年報載因《洛神》投資龐大,陣容等於一部國語電影的規模,新聞局曾指示應拍攝彩色紀錄影片,整整60年前的菲林未知今日是否安在;除了卡司規模,《洛神》的實體製作也非同小可,由美術大師顧毅精心打造的布景,當年直接在植物園裡的台製廠建造,現在的觀眾能從台語片《大俠梅花鹿》、歷史古裝片《西施》裡欣賞顧毅的設計,他的舞台成績只能從僅存的黑白照片中略略看過,或者由文獻資料裡的描述自由想像《洛神》最後一堂景「洛水之濱」要如何在舞台上呈現出「洛水之濱的遠山、煙樹,漁舍,江村,蘆荻」等等。

1961年1月18日,《狄四娘》於國光戲院演出,圖右二起為演員江繡雲與穆虹。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1961年1月18日,《狄四娘》於國光戲院演出,圖右二起為演員江繡雲與穆虹。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洛神》劇照,在國光劇院舞台正中即為飾演卞夫人的陳燕燕,左一似為飾演曹丕的王豪,陳燕燕右側鬍髯老者應是飾演曹操的井淼,場景據信為曹府花園一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洛神》劇照,在國光劇院舞台正中即為飾演卞夫人的陳燕燕,左一似為飾演曹丕的王豪,陳燕燕右側鬍髯老者應是飾演曹操的井淼,場景據信為曹府花園一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1961年1月29日港台紅星盛大聯演話劇《洛神》。 圖/作者提供
1961年1月29日港台紅星盛大聯演話劇《洛神》。 圖/作者提供

傳統話劇的興替

1962年9月下旬,王藍原著《藍與黑》改編搬上藝術館舞台,由吳若編劇、王生善導演,曹健飾演張醒亞、傅碧輝飾演唐琪、錢璐飾演鄭美莊,全劇長三小時40分鐘,各界佳評如潮。

來到年底,國光戲院頒完了第二屆金馬獎,台北城的凌波熱再度因為《七仙女》的雙胞競映而甚囂塵上。12月11日開始,五幕八場三景的《藍與黑》話劇移師國光戲院,連演六天至16日,同樣造成轟動。

多年之後,《洛神》也好,《狄四娘》也好,《藍與黑》也好,這種以戲劇文本、台詞語言取勝的傳統老戲,已經逐漸退出舞台聚光燈圈。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台灣的劇場美學代代革新,老戲一方面不再能贏得新生代觀眾與創作者的共鳴;另一方面,新生代的觀眾和創作者,也逐漸和那個年代的那個文化環境、那種文化傳統,漸漸脫節,從而形成鴻溝,到現在已經完全失憶,成為一片空白。

話劇《藍與黑》在登上國光的舞台之後,約莫過了20多年,在1985年5月14日,中華漢聲劇團再次重整《藍與黑》,於已經更名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舞台,重現經典話劇的老派美好。電視明星林在培初登舞台,飾演張醒亞,葉雯飾演唐琪,當年首演時的鄭美莊——錢璐,此次與魏蘇搭檔飾演奸角高大哥高大嫂。

舊戲濃縮、新演的《藍與黑》觀眾反應甚佳,國軍文藝活動中心門前也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看得導演崔小萍感觸甚深。劇團甚至決定要在原定5月20日星期一加演日場,週一晚場演畢後還要在次日再加演一場,很快地,票券也都銷售一空,全院滿座。

5月20日的下午場演畢後不久,晚間六時許,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內部發生嚴重火警,很快地大火便吞噬所有道具布景,就連藝術廳的書畫展也受到波及。所幸最終只有八人受到輕傷,可惜整座戲院的內部裝潢已經全毀。

這場無名火,確確實實是傳統話劇在台灣式微的象徵性「里程碑」。儘管中華漢聲劇團仍然持續活躍,《藍與黑》在同年10月移師至社教館(今城市舞台),由林在培改為李天柱領銜主演,同樣場場爆滿;同時也有像李行導演、歸亞蕾主演,曹禺名劇《雷雨》登上國家劇院的舞台,然而傳統的話劇確已逐漸消逝,新的劇場審美觀念在台灣劇場圈已然全面發酵。

1985年10月,《藍與黑》移師至社教館(今城市舞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85年10月,《藍與黑》移師至社教館(今城市舞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熄燈號

話題還是說回國光戲院還有國軍文藝活動中心——1985年5月的這場火,讓這座問世將滿30年的藝術重鎮受創甚深。不過奇蹟似地,短短五個月的時間,它就重整內外,再度開鑼,大紅氍毹上,繼續有燈光照亮表演藝術家揮灑而下的汗水。

1990年代初期,相關單位已經開始議論是否將老舊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拆除整建。當然,跟所有公部門藝文建物一樣,這樣的「議論」,轉眼25年又過去了。

2020年5月,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的臉書專頁貼出專人清消,開門納客的照片,年底也持續有各種晚會、演出,在此舉行。

時隔一年,台灣地區爆發嚴重本土疫情,全台升為三級警戒,一切文娛活動全數停止。

2021年6月1日,前身為國光戲院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吹起熄燈號,正式結束將滿64年的壽命,永遠告別我們。

圖為2019年冬天,《往事值得回味系列》- 寶島好歌聲閩南語經典金曲之夜演唱會,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圖/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臉書
圖為2019年冬天,《往事值得回味系列》- 寶島好歌聲閩南語經典金曲之夜演唱會,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圖/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臉書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