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陣,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叫「國光」——淺談國光戲院的電影歲月
《鳴人堂》在6月9日刊出文化資產專家蕭文杰教授〈好景不常的軍事文資:國軍文藝中心與軍史館為何慘澹落幕?〉一文,勾起多少往事波瀾。文中言及國軍文藝中心的前身:國光戲院,約有1,000餘字的篇幅,興之所至,竟忍不住提筆續寫,想把手上輯得關於「國光」在台灣影圈的重要紀錄與軼事,整理出來,為「國光戲院」留下一點點可尋的文化軌跡。
台北城西的三軍軍官俱樂部附近一大片建物群即將走入歷史,未來會如何開發,尚在未定之天。其中,位在中華路一段69號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與本地的電影及戲劇發展,淵源甚深,身為一個由官方單位主管、地處鬧市中心的多功能場館,多年來它做為電影、話劇以及傳統戲曲的放映、演出場地,留下多少珍貴的文化軌跡,揭幕至今64年,終於畫下句點。
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與台灣地區的戲曲發展——尤其是三軍劇團的京劇演出——至關重大;筆者於此涉獵較淺,不敢班門弄斧。歷史勾沉,還是以自己比較熟悉的影壇掌故、話劇沿革等面向著手,此處僅簡單整理國軍文藝活動中心開館頭十年,也就是它還稱為「國光戲院」的年代,一些軼事,一些趣聞。
戰後第一波戲院興建潮
台北市在1950年代中期迎來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的第一波「戲院興建潮」。
大時代的動蕩在進入1950年代之後,總算漸趨穩定。就台北市而言, 1951、1952、1953年即開始陸續增建戲院;其中,1951年的2月、10月、12月等,此地便分別多添了中山北路的大有戲院、太原路巷內鄰近承德路「蔡合源」宅第的中央戲院,以及現在的東門捷運站、金山南路(舊名『金山街』)一帶的東寶戲院。接著,西門町在1952年1月,就在昔日「榮座」劇場前方旁側、漢中街上,出現了萬國戲院,位於龍山寺前的大觀戲院則揭幕於1953年。
大有幾乎是中山北路商圈難得的一間戲院,位於馬偕醫院對面,先後易名多次,但無論名為「大有」、「環球」或「金山」戲院,它時常都是戲曲演出和電影放映兩相輪替。東門之寶的東寶戲院在開幕後不久,即由「東寶」更名為「寶宮」,此後便以「寶宮」之名屹立台北城東直至1990年代。台北市的中軸原本就偏西,鬧市集中於西區,也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寶宮是北市東區唯一值得重視的首輪名院。
至於萬國戲院,一般資料均記載錯誤。萬國戲院並非由日本時期的「榮座」改建而成。榮座與台灣戲院,亦即日後更名的中國戲院,也就是現在唐吉訶德DON DON DONKI西門店所在的大廈比鄰而居,台灣戲院的院門朝西(西寧南路),榮座的院門朝東(武昌街二段50巷),院體實際的位置應該就在今天的紋身巷;萬國戲院大門正對漢中街(門牌號碼是漢中街52號),背靠著武昌街二段50巷,也就是現在的優衣庫Uniqlo西門店所在位置,格局宏大,在台灣電影發展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席次。
進入1954年,戲院愈建愈多,規模也愈形氣派恢弘。大稻埕第一劇場旁邊巷內、原名「太平館」的文化戲院在1954年9月中旬停業整修,年底盛大揭幕,更名為「國泰戲院」;雖然院體較第一劇場略小、座位數稍少,但改建之初新穎的氣象,令其於台北市1956年的戲院分級評選中,一舉奪下「甲級戲院」的錦標,反觀第一劇場還只是「暫列甲級」,需要改善衛生設備及座椅情形,方得複審。
國泰戲院以重新開張的新院之姿,迎頭趕上經典老院第一劇場,因此成為台北市在「戰後第一波戲院興建潮」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由1954年12月揭幕的國泰至1958年12月,整整四年之間,台北市多增加了至少八間大型電影院:武昌街二段近尾的台北戲院、北郊重慶北路的大同戲院、最富傳奇色彩的新生戲院、今桂林路家樂福旁側後方的愛國戲院,南昌路和平西路口的國都戲院,還有靠近圓環商圈,在規模、設備、氣勢上最能和新生戲院一決雌雄的遠東戲院。
就在這股方興未艾的時代浪潮中,隸屬國防部、以軍方「福利單位」為名義建成的國光戲院,在延宕多時之後,終於在1957年的光復節前夕盛大揭幕。國光戲院就是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的本名,在過去60餘年的歲月中,它改過幾次名字,但最能得到觀眾共識的,仍然是早期的「國光戲院」,還有日後沿用半世紀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仔細看看這些台北的「戰後第一波」戲院,如今已經全數歇業。而其中「藝齡」最長的無疑就是國光。至於建物本身,到現在仍舊屹立不搖的尚有台北戲院和大同戲院,前者已成荒廢數十年的混凝土空架,後者則在停業後內部改裝,一度開設游泳池,如今半圮蒙塵,沉睡在重慶北路南向車道的深巷當中。
唯有國光戲院,格局方正完整,建物尚稱安好,雖然老舊,但憑藉一些想像力,仍然可以窺見它在開幕之初的氣派。
性感尤物夢露與白光
1957年光復節前一天,10月24日晚間8時30分,國光戲院隆重揭幕,開幕電影是瑪莉蓮夢露、勞倫斯奧利佛主演《遊龍戲鳳》(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彩色鉅片、性感尤物,又兼有英國劇聖的風雅演出,第一炮打出,便讓國光戲院在台北影圈站穩腳步。
不過,國光戲院欠缺隔鄰不遠處新生戲院的地利優勢,院體也不夠高佻、宏偉,一時之間並不能真正跟新生、萬國、大世界,以及一年後開業的遠東戲院平起平坐。再加上國光戲院真正的身份是「國防部官兵福利社」的一個部門,在實際的商業運作方面有其困難之處,開業好長一段時間,始終搖擺在首輪電影院、軍中劇團演出、典禮舉行場地等不同功能的任務中。
國光揭幕滿一年後,1958年的11月更名為「介壽堂」。印象中這個名字從未真正叫響過,翻閱當年的電影廣告、報刊新聞,總得在介壽堂三個字後面再加注「原國光大戲院」的說明。用了一陣子,還是繼續叫「國光戲院」。
一代妖姬白光自資拍攝的彩色電影《接財神》在1959年的1月1日元旦假期隆重於台北獻映,國光「介壽堂」、城南古亭一帶的國都戲院雙院聯映,大稻埕第一劇場隨後加入。白光本人親自「每一場」隨片登台,亮相,獻唱,穿梭在這幾家戲院之間,宣傳廣告上大剌剌刊出白光本人性感無比的泳裝照,旁邊也是搭配男主角喬宏的健美泳裝照,十分醒目。《接財神》影片至今失傳,影迷只能透過白光的歌聲,佐以這些古董文物,撫今追昔一番。
影后林黛也隨片登台
幾個月後,在1959年的盛夏,7月29日晚上,中華路東側可以說冠蓋雲集,盛況空前。甫於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的彩色古裝鉅鑄《江山美人》舉行首映典禮,新成立的台灣邵氏分公司安排男女主角林黛、趙雷來台訪問,首映場地自然選在新生戲院,軍人之友總社主辦,國光「介壽堂」順道沾光,也安排了一場慈善義演,林黛、趙雷的接待酒會也被安排在三軍軍官俱樂部。
國光戲院在《江山美人》風光過後沒有多久,便租予復興劇校經營,成為該校學生演出之固定場地,因收支難以平衡,1960年起計劃轉租予經營新生戲院、在娛樂圈頗具影響力的「戲院大亨」周陳玉樹。據載,周陳玉樹方面也針對國光的現況擬定升級辦法,預備調整銀幕及放映設備、座椅設備等;國光原本就是冷氣戲院,依此計劃,周陳玉樹打算將國光提升成為真正的甲級戲院,依照甲級戲院的標準收費,不再是妾身未明的多功能場館。
周陳方面是否確實承租了國光,於史無徵,1960年代前半期的國光戲院依然搖擺在戲曲演出、話劇演出、電影放映之間,偶爾還有音樂節目插花。比如1961年7月美國哈佛大學合唱團來訪,便在國光演出多場,叫好叫座。
「另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終於推出
1965年1月底,報端出現一則頗為重要的電影新聞。原來2月1日除夕、2月2日大年初一開始的春節旺檔,台北共計有超過20家戲院將加入國片聯映,分別是邵氏的《魚美人》、《蝴蝶盃》,國泰集團的《新桃花江》以及讓影迷苦候多年,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李麗華、尤敏合演《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2年夏末,邵氏與國泰集團的電影商戰正趨白熱化,國泰方面在11月宣布與資深影人嚴俊合作,由李麗華反串、尤敏主演,「二后一王」的超級卡司,拍攝《梁山伯與祝英台》。消息剛出,邵氏立即反擊,李翰祥導演臨危受命,率領團隊日夜搶拍,樂蒂、凌波合演的邵氏版《梁祝》於是在1963年4月登上台灣銀幕,從此改寫歷史。
1965年農曆新春,李麗華、尤敏版本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終於姍姍來遲,以國光戲院為龍頭,拉出兒童戲院、第一劇場、大中華、寶宮的院線,由2月1日除夕晚間兩場開始放映,台北首輪前後約為兩週,賣座不壞,全年度計算起來能列「十大賣座國語片」的第九名。
成立「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1965年的7月1日,國光戲院由國防部明令:往後僅供軍中康樂使用,不對外進行商業營運,也不出租給普通商人。與此同時,推動「國軍新文藝活動」,成立「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同時陸續將原本的國光戲院改整分成戲劇廳、音樂廳、藝術廳三個主要的活動空間,為擴大其社會教育之影響,亦開放令民間劇社、學生劇團等申請演出。
1965年的8月14日,原國光戲院改組而成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之戲劇廳提前展開活動,由空軍大鵬平劇隊接連演出七天,開幕當晚推出豪華大戲《群英大會》。
就這樣,在熱鬧喧天的鑼鼓聲中,國光戲院的商業電影院歲月徐徐落下大幕,自此往後,便是國軍文藝活動中心長達半個世紀的精采歷史。現存國軍文藝活動中心院體,朝向中華路的建築立面,與當年的國光已有很大不同,是何時修改、施作,尚待進一步確認。
至於它在「國光戲院」時期,有關「插映禁片」、話劇公演,還有舉行金馬盛會的往日塵屑,留在續篇文章裡,再與讀者朋友一一細數。
▍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