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窩蜂」的新聞,還是台灣嗎? | Vista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不「一窩蜂」的新聞,還是台灣嗎?

圖/雷神小鴨
圖/雷神小鴨

我們每天都在看電視、逛網站,偶爾也會翻翻報紙、雜誌或看部落格,更別說透過Facebook等社群媒體,可以知道許多發燒熱聞。要說我們的生活完全不受媒體影響,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很想請親愛的媒體高層幫幫忙──別一直在重要的新聞時段轟炸我,一下告訴我「雷神巧克力」的滋味多美妙?或者,哪家便利商店的霜淇淋有多可口?再不然就是某某連鎖速食店佛心來著免費發送四十萬個漢堡,在短短兩小時內就被搶光。

這類的花絮新聞其實無傷大雅,偶爾當個點綴還可以,我也覺得穿插播出幾則,或許真有助於增加大家的「小確幸」。但很可惜的是,如今這種新聞卻有愈演愈烈的跡象。媒體一窩蜂的報導這類消費訊息,不但有反客為主的趨勢,對真正重要的新聞產生排擠效應。甚至,有時赫然發現整節新聞裡常可看到許多置入行銷的痕跡。

其實,重要且具有意義的新聞還有很多!不管是這兩天的公民攻佔立法院(服貿協議的爭議),或是已經迷航超過十天的馬航事件,甚至是遙遠的克里米亞公投,都會比這些媒體上層出不窮的一窩蜂現象,更需要你我的關注。

當然,不是說民生消費議題不重要,我也願意相信遠渡重洋的巧克力餅乾別具風味,而免費的漢堡也肯定吸引人。但這些被莫名追捧的消費訊息看多了,會讓人懷疑我們到底吸收了什麼資訊?又消費了哪些文化?

這一切,真的有助於提昇我們的生活品質嗎?

擁有「知的權利」的觀眾,是否可以透過廣電媒體得知更多不同的新聞?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擺脫流行盲從的一窩蜂現象呢?

說到「一窩蜂」,查了維基百科才知道,原來這個名詞竟然源自於中國明朝時的火器。其中一種是發射齊射火箭,另一種則是發射霰彈,耐人尋味的是這個「武器」現在看起來,果然威力驚人!

這樣的炒作模式,是否似曾相識呢?

只要某個電視台美食節目報導說哪家餐館的炒飯好吃,隔天門前立刻排起長長的人龍,即使是原本沒沒無聞的小吃店,也旋即高朋滿座。一旦某些部落客說哪家的飲料好喝,再經過媒體的加工渲染,很快我們就可以在街頭巷尾,看到一家家的飲料店櫛比鱗次開張營業。

老實說,如果東西真的好吃、服裝真的耐穿或者某些遊樂場所真的好玩,那倒也不壞,可以算是人民的福祉。但問題是一味的盲從,不但無助於挖掘到真正美好的事物,反而可能加速了服務品質的崩壞。

更糟的是因為一些加油添醋的宣傳、渲染,往往會讓許多業者誤以為創業成功來得很理所當然,但事業經營可不像電腦檔案複製、貼上般的簡單啊!試想若把畢生的積蓄和夢想都押寶在時下一窩蜂的現象,雖然不能說絕對沒有成功的機會,只是這個機率相對來得低,而這些年來我們已經看過太多太多的例子!

遠的像是葡式蛋塔,近的好比某某涼飲,不也都曾紅極一時?但如今呢,消費者的新鮮感一旦褪去,很快就會「退燒」了!霜淇淋、巧克力餅乾還能紅多久,沒有人知道,但我可以確定,如果業者貿然跟隨時下流行走,卻又抓不到消費者的口味和企業經營的Know How的話,那麼這種賭注式的經營,真的很危險。

投下鉅資卻又難以回本,相信這不是大家所樂見的,對消費者來說,看到一家家廠商開幕又倒店,想來也不是值得額手稱慶的事呀。

所以,不只是媒體,也包括廣大的朋友,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告別盲從的一窩蜂現象吧!都說現代消費者耳聰目明,我也願意相信──只要是品質好的東西,自然會贏得青睞!只要有口碑,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自然也就不需要狂打廣告或過度的形象包裝了。

對媒體業者來說,撇開這些無意義的重複新聞競爭,也可以把更多心力放在挖掘、製作對觀眾有意義的新聞上。長此以往,我相信這也會是大眾之福。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