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社會已經很平等了,為什麼還要讀女性主義?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朱家安/社會已經很平等了,為什麼還要讀女性主義?

在台灣,很多人不喜歡女性主義,說倡議者是「女權自助餐」,叫他們先當兵再來爭平等。雖不敢說完全能體會,不過我覺得自己多少能理解這些人,因為我也曾經不喜歡女性主義。

距今十年前,我大學時的政治立場接近自由意志主義,反對補償式平等,認為許多主張性別不平等的說法,是為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把事情泛道德化,也就是把非關道德的東西,包裝成道德來限制人的自由。

例如,當時我無法理解為什麼開性別氣質玩笑可能構成歧視女性,玩笑頂多就是不禮貌,沒什麼大不了。把不禮貌講成不道德,這跟說年輕人不讀四書就會道德淪喪、同志結婚會讓社會崩解,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在將自己的喜好偷渡成大家都該遵守的道德成規。身為自由意志主義者,當時的我隨時準備好用鍵盤毆打意圖染指言論自由汗毛的人。

又例如,當時的我不認為各種位置的女性人數比例能代表什麼。如果女性政治人物少,或者研究者少,這當然可能源自女性被排擠,但也有可能源自女性天生不好鬥逞辯,在需要這些活動的環境不容易出線,或者女性本來就比較不想參與這些領域。對當時的我來說,從人數比例到性別不平等,需要走過為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的推論。

我如何改變立場

我不敢說自己現在很了解女性主義和女性處境,不過我確實把過去嗤之以鼻的那些說法看得更合理。

像是,現在對我來說,沒禮貌的言論依然只是沒禮貌,但歧視言論嚴重許多。當歧視言論出現,代表社會上有威脅平等、值得注意的刻板印象存在。過去幾年,我在這個專欄和readmoo的專欄發展了一個關於歧視言論的理論,說明這件事。

又像是,現在我不認為「就算女性政治人物少好了,如果無法證明女性沒有比較不想搞政治,這就無法用來說明政治環境對女性不公平」是好推論。因為,就算女性缺乏從政慾望,這也有可能是不公平的社會背景導致的。此外,有其它線索能綜合性的提供好理由,讓我們相信社會對待女性更嚴苛,例如:

  • 當他們公開表達類似的觀點,我的女性朋友通常比男性朋友在臉書上收到更多「留言指教」。
  • 許多這些留言指教帶有(甚至只有)對女性特質的攻擊。
  • 在許多情況下,社會替女性準備好更多壓力和辱罵用的台詞。男性政治人物結婚沒什麼大不了,女性政治人物結婚就可能被呼籲好好帶小孩就好(那些未婚的女性政治人物,則會被懷疑能否在生養小孩的相關政策上做出明智判斷,而男人沒有懷孕能力通常也不負擔育兒責任,因此能在相關政策上做出中肯建議,也是很合理的)。
  • 我在這篇文章蒐集了更多案例。

進步的社會難以發現歧視

當然,我可以想像,對於一些人來說,上面這些現象都不代表女性受歧視,因為「上面這些現象只是症狀,而女性受歧視只是可能的診斷之一,我們永遠都可以替症狀找到其他可能的診斷」。不過我認為這裡值得注意一件事:社會越進步,在技術上,人越難找到特定族群被歧視的鐵證。

很少有人主張,黑人在19世紀的歐洲世界沒受歧視,因為,若如此主張,你很難說明為何黑人被迫為奴。到了現代,就算黑人在社會上依然面對種種額外障礙,要說明黑人已經不再受歧視,卻看似容易許多:

「法律又沒有規定黑人不能讀書,現在也不再有『隔離教育』了,就算黑人的學歷依然普遍不如白人,你怎麼知道那是因為受歧視,而不是因為黑人本來就比較不喜歡讀書?現在各族群已經很平等了我自己也有很多黑人朋友......(下略五百字)。」

活在進步的社會,有很不方便的地方,我們得文明對待彼此,因為社會不能接受19世紀那些野蠻的做法,幸好我們學到怎麼把傷人武器藏在文明應對裡。我們對已婚有小孩的女性說「回家帶小孩吧,對媽媽小孩都好」,對已婚未懷孕的女性說「你沒生過小孩,對這可能比較不了解」(沒人說男人不能如此善意提醒女性),對未婚女性說「你現在不想結婚,過三十你就知道」。當然,類似的「善意關懷」不只招呼女性,也招呼那些看起來太娘、太宅的男生,和任何BMI目測超過25的人。

當社會進步,不但社會本身更複雜,人也更「尊重」這些複雜,並且知道要避免因為忽視複雜而做出武斷歸因。這些要素,都讓我們更難證明有些不平等潛藏在結構裡。換句話說,要證明「現代風格」的不平等存在,舉證責任的分配,對正方先天不利。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有理由更同情看待那些可能反映不平等存在的說法。

為什麼讀女性主義是好點子

要優先關注什麼議題,你當然可以自己選。以台灣常見的題目來說,貧富、階級、性少數、原住民、新移民都值得挖掘。然而,我認為女性主義也是好選項,幾個理由:

1. 適當懷疑直覺

如果你一開始就覺得女性主義不討喜,這代表女性主義違反你的直覺。然而,許多反思就是從懷疑自己的直覺開始。以先前例子來說,過去的我主張女性政治人物比例少可能是因為女性不喜歡爭辯,現在回想起來,當過去的我如此主張,我似乎慣性地不去思考:

  • 女性不喜歡爭辯,是因為女性天生不喜歡爭辯,還是跟爭辯扯上關係的環境都對女性比較不友善?
  • 真的有人「天生」就不喜歡爭辯嗎?就算有,我們技術上能獲得證據去指認嗎?

當我改變立場,我體驗了「自己的直覺被擊敗」這樣的事情,這種記憶讓我在將來對直覺更小心,這實際上為我的寫作和教學工作帶來不少方便。

此外,當人無法大程度倚賴直覺,就得憑藉原則來做判斷。這能帶來某種智性上的挑戰。當我試圖判斷某句話是否歧視女性,因為我缺乏女性經驗帶來的直覺,只能從刻板印象和相關的壓迫理論出發。當我發現自己的判斷跟比我有性別意識的人一致,這也說明了理論和原則的實用性。

最後,當我進一步了解女性主義討論的壓迫,我了解人可以因為刻板印象受到不當要求、改變行為。一旦知道有這種事情存在,人能從同樣的社會現象看出更多東西,而且不限於性別議題。

2. 避免成為壓迫的推手

同樣的,當我多了解一種造成傷害的方式,就有辦法盡力避免自己推波助瀾。我不覺得大學時代的我是壞人,但我同意當時的我不吝於使用性別歧視的笑話,會影響我所處的談話氛圍和朋友群體,讓女性和性少數得配合我,成為他們不想要的樣子,也可能讓他們更不願意參與互動,導致團體動力和刻板印象的惡性循環。女性主義的知識啟蒙,讓我比當時變得更好一點。

3. 獲得泛用觀念

身為有歷史和累積的領域,女性主義雖然專注於性別,但發展出的觀念往往可以沿用到其他議題。例如,賴天恆在這篇文章裡說明,「自以為的客觀」如何用來塑造女性,也塑造「中華民族」。如果我想要研究某族群受到的壓迫,卻不懂得借鏡本來就有大量壓迫研究的女性主義,就實在太傻了。

此外,女性主義也提供豐富的生活化案例,讓人能具體理解自主性、公平、自由受破壞的各種方式。若你關心社會議題,就算以純粹利益來考量,與其把女性主義當成敵人,不如當成或許有稱手工具的儲藏室。

4. 認同自己

女性主義討論父權價值觀對社會的不當影響。這些不當影響不只覆蓋女性,也覆蓋男性。或多或少,每個生理男性身上都有一些「以父權眼光看來不像(好)男人」的特質,女性主義則協助我接受我自己身上的那些。現在的我距離十年前心目中的「理想男人」有點遙遠,但我不再關心這件事。

此外,女性主義也讓我更不擔心犯錯。有些人覺得,一旦人接受政治正確、有了性別意識,就動輒得咎,畢竟,如果你同意歧視不可允許,怎麼能允許自己開歧視玩笑?然而,進一步了解歧視和刻板印象的關係,我了解許多歧視並非出於惡意,而是出於無知和不同理。如果你能保持善良和開放,就算偶爾犯錯,也有學習和改過的機會,並非十惡不赦。

5. 保住面子

最後,我不確定為什麼,但似乎總是有些人需要在聊天或打筆戰的時候,宣稱自己懂「女權主義」,卻不知道在台灣相關領域這甚至不是個通用詞彙。真的去讀一些女性主義,可以幫助這些人講話不漏餡,真要批評女性主義,也能說出比「女權自助餐」更有說明力的論點。

開始讀女性主義

要上路,其實鳴人堂專欄裡就有很多有用說明:

如果你沒有共鳴,甚至不喜歡女性主義,或是因閱讀這些文章感到痛苦厭煩,這時候,可以回顧我的上述論點,給自己繼續挑戰的機會。

*感謝周芷萱、陳紫吟和賴天恆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


 

  • 文:朱家安。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和《画哲學》,以及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
  • 更多:WebF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