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韓國】在喊出「韓狗人」以前 | 陳慶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再寫韓國】在喊出「韓狗人」以前

韓國動物權利團體抗議韓國消費狗肉。 圖/美聯社
韓國動物權利團體抗議韓國消費狗肉。 圖/美聯社

某日,在教韓國朋友用中文自我介紹時,教到「我是韓國人。」一語,還特別跟朋友說,「國」音要發好,免得變成「韓狗人」。朋友也唯唯是諾,重複反覆練習,在韓語發音體系少了音調以及此音的「國」字。

因為,他們知道,有人稱他們「韓狗人」。而這就要歸因到,韓國在外人的印象,除了整型、泡菜、飲食辣之外,最讓人詬病還有,好吃狗肉的刻板印象。

臺灣或者是日本,似乎吃狗肉的習慣沒有流傳下來,儘管一向以口欲聞名1的中國人,每年六月在廣西玉林市繼續展開爭議性極高狗肉節之外,但在韓國人眼中,中國人的狗肉上不了檯面。取而代之,反倒是,讓韓國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蛇肉、烤蠍子,或者是猴腦等(?)佳餚。

在韓國有名網路的文化百科全書上,也提到,在韓國人眼中,亞洲數個國家內,有著正統的「狗肉湯」料理,就只有韓國跟越南。

但為何韓國人這麼偏愛狗肉呢?是因為他們野蠻?未開化?沒有同理心?噁心嗎?

人有好惡喜厭,但面對現象,可先別急著下價值判斷。我們先來看看現象吧。

一提到狗肉,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認為居住在朝鮮半島的人,很早就已經在吃狗肉,曾經在慶尚南道一舊石器時代遺址內發現狗骨,且在咸鏡南道高句麗古墳內,還存有食狗肉壁畫。在新羅與高麗前期,因佛教盛行,吃狗肉風氣有所衰退,但在朝鮮時代又再度流行。甚至,在朝鮮時代——洪錫謨(홍석모,1781—1850)的《東國歲時記》(동국세시기,1849)也有提到烹飪狗肉之料理法。

有趣的是,《東國歲時記》書內引用司馬遷《史記》,把這道料理推溯到約西元前676年,周朝德公二年,以狗作為祭品,來驅除「蟲災」事件。但這裡的「蟲」,在《史記》內指得則是人心中的心病,又曰「蠱」,然而在《東國歲時記》內,蟲指的是諸如危害農作物的蝗蟲、害蟲類之生物,兩者有所歧異。換言之,食用狗肉是從中國源起的。除此之外,《東國歲時記》也從陰陽五行角度,提出了以屬「火」的狗肉,能剋陰氣旺盛「金」的夏至傳染病,來替食用狗肉尋找合理性。而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影響到韓國狗肉料理的層面。

而在二十一世紀的韓國當地,現今韓國年輕人大多不食狗肉。但在首爾市內,如傳統市場的東大門、南大門區,甚至在筆者居住的首爾大學附近的冠岳山,也都還可以看到街道商家懸掛著「補身湯」、「四季湯」(狗肉鍋)等招牌。

狗:不要吃我媽咪;上女:韓國人現在不要吃狗肉;右:請停止吃貓狗肉。 圖/美聯社
狗:不要吃我媽咪;上女:韓國人現在不要吃狗肉;右:請停止吃貓狗肉。 圖/美聯社

筆者曾經撰文探討韓國人的「以熱治熱」(이열치열)飲食觀,提到韓語內的「以熱治熱」,意思雖近中文的「以毒攻毒」,但是是兩者仍有區分,因為中文的「以毒攻毒」解的是「毒」,形容人體體內「攻擊」(攻)狀態的用語;而韓語內的「以熱治熱」,解的是「熱」,非是一種互相攻擊形式,反而是一種修練、鍛鍊之過程,故用「治」一詞。

而韓國人「以熱治熱」的飲食思維,迄今仍被保留下來。如在天氣越熱的時候,韓國人認為越要吃燙的東西,來增強體力,如夏天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最悶熱的的日子——三伏天(삼복천),來吃上一碗滾燙的「蔘雞湯」來增強體力。同樣的,特別是在夏天,或是感到疲累時,上了年紀的韓國人,來碗「補身湯」,或者是「四季湯」(狗肉鍋)來提神,也不為過2

故「以熱治熱」的思維,成為狗肉無法在韓國社會內完全消失的原因之一,此外,從醫學觀點來看,韓國人也篤信人受刀傷、皮肉傷,吃狗肉最能恢復傷口復原,就像臺灣人在開完刀之後,愛吃鱸魚來補傷口的信仰一般。雖然,不知道是否有科學根據,但是就所食之物「狗」與「鱸魚」來看,兩者都屬於生氣勃勃之生物,且易於在日常四周取得,會被人們這麼認為,也不為過。

當然,若是韓國人發達的「被害」意識觀點來解釋,韓國人之所以愛吃狗肉,也跟歷史環境有關。在長年外人侵略朝鮮半島時,養牛養豬養雞,戰亂一起,寒冬一來,恐怕這些「肉類」都不能回本。而且牛得留下來耕田,豬可是成本貴重的食物,只有等待節慶才屠宰,所以為了生存,養狗還是比較符合經濟成本3

迄今,即使韓國已經進入已開發國家,在2006年七月二十號,也有韓國國民自動發起在光化門抗議「補身湯」的示威活動,但這道佳餚並未完全消失在大眾的餐桌上。根據大韓民國育犬協會的2014年的統計,韓國境內約有一萬五千到兩萬養殖肉狗場,育有近五百萬隻食用犬,且平均每年的消費量約200萬隻,而生意最好的時候,莫過於是夏至三伏天了。

儘管,韓國政府於1984年頒佈了「防止宰殺及食用狗肉綜合對策」,但該整頓方案並沒強制要求國民禁止食用狗肉,反而是要求開在繁華鬧區與路邊的狗肉攤遷移,以保「市容」。但讓外人最有印象的是,莫過於1988年漢城奧運會舉辦前,美國與歐洲一些國家的動物保護組織,強烈要求韓國禁吃狗肉,甚至不惜以拒絕參加漢城奧運會為要脅。可見「吃狗肉」這個標籤是多麼緊密的貼在韓國人身上。而2002年韓日足球世界盃期間,也一些動物保護團體再次掀起了抵制食用狗肉的熱潮,迫使許多狗肉店關門大吉。甚至,於2011年7月1日,大韓民國食用犬飼養者組織與育犬協會,原計劃於京畿道城南市牡丹市場舉行一次「狗肉節」,來跟廣西玉林市互別苗頭(?),但因動物保護團體,以及居民的抗議,活動被迫取消。

因此,韓國人愛吃狗肉的文化圖騰,也就無法從外人腦海中完全抹去。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別說,到韓國旅行的朋友,對於韓國街道的印象也擺脫不了「狗」,筆者曾被問到,「在首爾街上幾乎都看不到野狗亂晃,會不會都被韓國人抓去吃掉了?」但可不是如此,因為韓國近年推行觀光業,街道上若有野狗有礙觀瞻,且狗肉料理,現在多以食用肉狗為主,跟肉牛一樣有其管理制度。但從朋友這樣的發言,也可以看到,臺灣街道的野狗亂竄,影響駕駛與行人的安全之巨。

此外,最明顯的,臺灣人歧視韓國人語言,也多用到「韓狗」一詞,就可看到狗肉這道佳餚,如何影響他人看待韓國人的目光。。

而我們從上述朝鮮半島的歷史文物、古籍、醫學角度,以及意識角度而言,都可以看到相較於他國,為何現今韓國仍把狗肉料理保留下來之原因。

但當我們明瞭此點之後,是否就可以馬上來指責並批評對方呢?

一道飲食誕生、流傳,甚至被保留下來,必定有其理由。就如同韓國人認為中國人愛吃蛇肉、臺灣人吃怪謂臭豆腐等,相對立場來指責對方「野蠻」、「沒品味」、「有事嗎」?

這有助於瞭解對方嗎?

或者,放大而言,如果普世價值4衝擊著自身本國文化,人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我想,狗肉文化這個議題,恐怕還有得吵吧?

 

1:

有關於中、臺、韓、日四國國民的溫度、聲音、味道分析,請參閱筆者《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唐山出版社)二書。

2:

我們也曾經撰文談到,「治」還包括另外一種「以冷治冷」的情況,即很多外人來到韓國旅行,都曾見過在溫度零下的下雪天,韓國人「以冷治冷」地,在雪地天街道上,上半身穿著厚重大衣、圍巾,而女生則是下半身著短裙,吸引他人的目光,但是卻在手上卻拿著一支支冰筒,大嚼冰淇淋起來。韓國人對這樣的情景習以為常,對他們來說,反正天氣都已經這麼冷,不如更冷一下,來吃個冰來鍛鍊身體吧。

3:

且從食用狗肉,多為上了年紀的韓國人角度而言。狗肉料理,也成為一種「歷史感」沈澱之食物。

4:

普世價值?誰的普世價值?誰是作為評量價值的基準?價值是否有對錯、有絕對正確的判准?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