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立/從罷免、公投到補選看台式民粹主義,此風可休矣?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林子立/從罷免、公投到補選看台式民粹主義,此風可休矣?

圖為林靜儀(左)與顏寬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林靜儀(左)與顏寬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文: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從2020年6月起,這短短的一年半以來,台灣已經歷經了高雄市長韓國瑜、市議員王浩宇/黃捷、立法委員陳柏惟/林昶佐,其中還有去年12月的四項公投,社會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動員,雖然結果各有不同意涵,但是後果卻是由台灣的未來一起承擔,也就是政治極化與對立加深——對兩岸議題看法的截然不同,藍綠雙方的陣營更加地敵視彼此,形成了特有的台式民粹主義。

政黨的政治動員

這些選舉雖然都由公民團體發動,然而勝負的結果卻是取決於政黨的投票動員。也就是說,不論是罷韓成功還是公投的四個不同意,若不是民進黨傾全力宣傳,結果肯定不同。而罷免之後所帶出的報復性罷免潮,燒向了綠色的政治人物,並且都是高知名度的民意代表,成功的拉下王浩宇與陳柏惟也被視為是國民黨的勝利。

由此可知,台灣民主政治中的選舉制度與政黨競爭因素,為取得選舉勝利而不斷的彼此攻擊,帶來的不是少數尊重多數,而是雙方對立且完全不接受彼此的理性面,這就是台式民粹主義的特徵。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民主政權因民粹政黨當權變得越來越專制,台灣除了媒體與在野黨經常性的以這類的言語評論執政黨,並沒有修法將權力集中於政府,或是限制言論自由的現象。

不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執政,台灣都沒有走向民主倒退的事實,反而是因為兩岸議題容易獲得選票、取得政權,而選舉競爭時,採取相互敵視與對立策略以鞏固票源,導致雙方就重大國家議題無法取得共識。不僅如此,台灣身分認同的分歧與對立,導致一方將國民黨打成中共的同路人,另一方更以綠畜、塔綠班稱呼民進黨支持者,社會對立氣氛令人擔憂。

台灣身分認同的分歧與對立,導致一方將國民黨打成中共的同路人,另一方更以綠畜、塔綠班稱呼民進黨支持者,社會對立氣氛令人擔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身分認同的分歧與對立,導致一方將國民黨打成中共的同路人,另一方更以綠畜、塔綠班稱呼民進黨支持者,社會對立氣氛令人擔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投、補選與罷免

以上個月的四項公投為例,《公民投票法》是2004年陳水扁政府的產物,卻在2018年成為打擊蔡政府的利器。在歷經2018年的慘敗之後,擁有立法院多數席次的民進黨,迅速在2019年6月通過修正《公民投票法》部分條文,新增公民投票日,使公投與大選脫鉤

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因為單獨公投的低投票率,可以降低在野黨利用公投影響政府重大政策的能力。這對於在野的國民黨而言當然無法接受,以提高投票率以及節省成本等理由來說明公投與大選一起舉行顯然具有正當性。然而,對於其他三項,不論是重啟核四、護藻礁,還是反萊豬,前兩者是極具複雜的能源政策,後者則是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之爭,對台灣能否在疫情之下進一步產業升級,佈局全球有著密切的關係,實不宜以公投之法加以干擾。

公投已落幕,執政黨雖拿下四個不同意,但是在41.09%的投票率下,最高的不同意票投票率有52.84%,而最高的同意票投票率也有48.96%,呈現非常接近的比例,而且兩極化的現象,雖可說執政黨大獲全勝,但更要了解社會的對立不會因此而化解,若不謀求藍綠和解,在野一方永遠會以民意的訴求影響重大政策。

進一步觀察,本次台北中正區立委林昶佐罷免案與台中二選區立委補選,民進黨延續了公投四個不同意的氣勢,再度取得兩個勝利。前者贏得驚險,因為同意罷免人數高於不同意(54,813票 VS. 43,340票),但因為達不到罷免人數門檻58,756人,因此罷免失敗。後者則是贏得俐落,因為補選投票率向來低於一般立委選舉,因此不能比較其得票數,應以得票率來觀察。

林靜儀的得票率51.83%略高於上次陳柏維當選立委的51.15%。而顏家在拼盡全力後,也僅比上次罷免陳柏維時多了3,013票(80,912 VS. 77,899)。綜觀補選過程,林靜儀各方面條件固然比顏寬恒好很多,民進黨的選戰策略與攻勢俱佳,強調學歷與職業背景的議題設定下,國民黨與顏家似乎最終只得到難堪與選舉的失利,相信這也將加深他們對執政黨與政府更深的不滿與敵意。

單獨公投的低投票率,可以降低在野黨利用公投影響政府重大政策的能力。圖為去年四大公投投票情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單獨公投的低投票率,可以降低在野黨利用公投影響政府重大政策的能力。圖為去年四大公投投票情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動員與台式民粹主義

民進黨能夠連戰皆捷有三個重大的背景,第一是台灣的防疫相對其他民主國家較為成功,正在起步的第三劑施打相對能安穩民心。第二是成功的防疫帶來成功的經濟出口,帶動經濟出口與就業率,雖然也有通貨膨脹現象,但根據目前觀察,還處於能夠控制的階段。第三是美中對抗下,民主國家陣營普遍支持台灣重返國際社會的事實,也使民眾普遍認為惡化的兩岸關係是中國因素所造成的。雖然兩岸問題不是這些選舉的主軸,但是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與對北京不批評的態度,顯然不為多數人民所喜。

這三個背景因素不僅使得執政黨獲得選舉勝利,更帶來台灣重新受到國際社會重視的契機,問題是,國際看到的是一個團結還是分裂的國家?當CPTPP成員國要給台灣機會加入,日本福島地區的食品會不會又成為選舉動員的對抗工具?當自由貿易是台灣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時,保護主義是否又淪為政治動員的手段?

台式民粹主義需要被解決,藍綠的對立不應該在重大的國家發展議題上綁架彼此,而需要化解對立的責任,當然是握有行政立法大權的民進黨。藍綠的和解是台灣能夠站上國際舞台的關鍵,認定國民黨會被年輕選民放棄是不正確的想法,輕忽歷次選舉所造成的政治傷痕,將會拖垮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各黨政治人物放棄以對立仇恨方式鼓動選民支持,努力消除民粹之風正待此時。

2020年韓國瑜參選總統時,在高雄舉行選前之夜造勢晚會,現場湧入數十萬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20年韓國瑜參選總統時,在高雄舉行選前之夜造勢晚會,現場湧入數十萬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