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年輕》:熱愛生命與土地的不老詩人吳晟
有別於其他領域的紀錄片,人物紀錄片常是主角身後的成就定論,而往往是那些立功之人得以被記錄,因此片子一不小心拍成了謳功頌德,故事便失去立體性。因為一旦知道結果,便容易合理化那些人生瓶頸,彷若一切苦難都是為了服務某個成就。相較之下,這也是為什麼《他還年輕》這部文學紀錄片如此動人。它捕捉了作家的實時樣貌,並隨著創作者的生命進程,讓作品恣意長成不同樣貌——看似隨意,其實藉由那些人生節點,才真實刻畫出主角的本來面貌。
文學紀錄片:影像與文學的跨界交流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用影像紀錄當代華文文學作家的系列紀錄片計畫,自2011年推出第一系列,十年來已陸續完成三個系列,記錄下余光中、鄭愁予、白先勇、瘂弦、朱天文、朱天心、七等生等當代大師作家的筆耕身影。透過影像,不只重新梳理這些作家們的寫作生涯,也提供觀眾二小時的「導讀」,使其快速認識一位作家,或更深入瞭解一位本就知道的作家。比起純然的文字簡介,在現今視覺時代,文學紀錄片的角色更拉近了普羅大眾與純文學的距離。
由於文學的特殊屬性,在與影像發生作用的過程中,便可讓文學紀錄片形成一次次微妙的跨界交流。過程中,拍攝手法也因文學而有所變異——是要從文學的角度切入,抑或以作家生平講起?都在在考驗紀錄片創作者對影像與文學的雙重理解和掌握度,也重新定義了紀錄片「能是何種樣貌」。
《他還年輕》是「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中的新作,以詩人吳晟為題,由導演林靖傑耗時四年駐點拍攝,以拍攝當下時空背景為軸,佐以文學作品點綴,鮮明勾勒作家樣貌,使成品有別於我們所想像「文學紀錄片」的既定印象。
意外的政治風波:多變世道下,不變的修行者
出生於彰化溪州的吳晟作詩寫文,四十年筆耕不輟,長期致力書寫台灣鄉土文學,與土地、田園、鄉村有著緊密連結。也因為其詩作〈負荷〉被收錄於國文課本中,「甜蜜的負荷」的文學用法深入一代台灣人心,更使吳晟有「國民詩人」之美名。這樣的「國民度」不僅來自詩文名氣,更多與他的文學風格相呼應。
新詩之於許多人可能與晦澀難懂、艱深費解劃上等號,不但與讀者拉出距離,當年輕創作者踏入新詩領域時,也時常認為新詩應當寫得「讓人看不懂」,於是加入過深意涵,最後卻本末倒置。
相對地,吳晟的詩全然與「隱晦」站在相反位置,無論是「(而)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多麼希望,我的詩句/可以鑄造成子彈/射穿貪得無厭的腦袋/或者冶煉成刀劍/刺入私慾不斷膨脹的胸膛」(節錄自〈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或是「我不和你談論人生/不和你談論那些深奧玄妙的思潮/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撫觸清涼的河水/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節錄自〈我不和你談論人生〉),皆可感受他的平易風格,源自其農村成長背景,也影響他參與社會議題的積極態度。
然而,正因他的詩句樸實真摯,並無太多華麗包裝,要如何在影像中轉化,也是紀錄片《他還年輕》的一大挑戰。
這樣的挑戰,反倒成為《他還年輕》走出自我道路的獨特。紀錄片跟隨吳晟文字,走入那些質樸的田園風光,也正是那樣的純粹,才得以顯影出創作者人生路上的堅持。除了寫作,吳晟更與足下土壤維繫連結,進而影響他對於土地議題與環保倡議的關注。這樣的生命如修行,尋求自我安穩的狀態,在近幾年變化萬千的世道中,更凸顯一種不變的靜謐。
平靜的難,唯有考驗來臨才得以顯現。紀錄片拍攝初始,正巧碰上2017年吳晟女兒吳音寧的「北農風波」,當時任職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的吳音寧捲入政治紛爭,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媒體關注和輿論壓力。不僅牽涉吳音寧一人,名氣大的吳晟自然成為攻擊標靶。面對規模龐大的言語攻擊,吳晟獨自承受著對女兒的不捨與自身心理煎熬無從發洩的憤慨,影響創作心境,幾乎無法再回到書桌安靜作詩。
作品前半部分忠實紀錄當時的混亂思緒與有口難言的挫折,使電影開篇即讓觀眾感受敘事主體的「人味」。不是作為風光的作家或遙遠的大師,而是作為血肉之軀,在面臨各種情緒時的脆弱與堅韌。新聞事件也催化了現實與藝術的對抗,讓紀錄片不純然講述書本上的文藝,而是引入現實衝擊,探究其對於詩人與創作、生活和家庭間的關係造就何種影響。對於吳晟這樣與生活擁有緊密連結的創作者,種種關係絕對是交織而成、無法割裂。
電影用了相當大篇幅講述吳晟與他人的關係,如他與妻子莊芳華間老夫老妻的柔情,刻畫詩人立足土地,背後隱隱支撐的力量。另外,他赴溫哥華拜訪恩師瘂弦的環節也是電影動人亮光,時任《幼獅文藝》主編的瘂弦大篇幅刊登初出茅廬的吳晟詩作,給予年輕詩人寫作動力。數十年後,當兩人再度相逢,相互朗誦彼此詩作,彷彿回到意氣風發的年輕歲月——文學中,他們不老。
縱使兩人在許多面向不被歸類於同群,但電影選擇聚焦亦師亦友的情誼,帶出文字超越族群與立場的力量——在各種相異之處,文學其實能找到彼此相同點,離別後吳晟難忍流淚的場景,也盡是相知相惜的動人。
還年輕的他:開篇於從前,收尾於傳承
一個作家總是要往心裡探索。
林靖傑導演在訪談中這樣說。這種「內省」成為電影扣人心弦的魅力。全片以季節分章,引入詩作相稱,從電影開頭夕陽灑下的田園風光即抓住目光,光影山際層疊輝映,令人想起吳晟〈吾鄉印象〉中那「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的故鄉風光。在經歷眾多外在風波與內在衝突後,吳晟再次回到書桌,最後電影收尾於吳晟與孫女的互動,如此溫柔,像和煦暖陽。
片名「他還年輕」的「他」原意是歌頌玉山,電影放映至此,不知不覺讓吳晟成為了這個「他」——開篇於從前,收尾於傳承。
讀詩還有感動,就表示生命還有熱情。
片中吳晟此言一直繚繞心頭,奉行著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的信念「詩始於趣味,終於智慧」,讀吳晟的詩,令人感受對生命的熱情,而創作這些詩的他,無非也對生命抱持著莫大熱忱。
我在《他還年輕》中看見的,便是這樣一個不老的詩人,一個對土地鞠躬盡瘁,對生命用情至深的靈魂。他還年輕,土地也依然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