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問鬼只為財:島民性格中的「發財」基因
如今有點年紀的諸位叔伯長輩們,應該都還記得1980年代全民風靡「大家樂」「六合彩」簽賭的盛況吧!那是個幾乎人人都想「發大財」的瘋狂年代,彼時台灣才剛完成十大建設,民間中小企業忙著趕工出口,整體台灣經濟快速起飛、股票上萬點,全島瀰漫在一股欣欣向榮的台灣經濟奇蹟之中。
夢想著一夜致富的台灣人,為了一躍變成百萬富翁,到處求神拜佛,膜拜對象除了我們常見的「正神」,像是財神、關公、三太子、土地公等神明外,許多人更是一窩蜂湧向「陰神」求偏財,如十八王公廟、有應公、姑娘廟、水流嬤廟,就連石頭、青蛙等物都有人膜拜。更誇張的是,有的人甚至晚上不睡覺,跑去墳場求明牌,三更半夜墓地還因此很熱鬧哩。
當時,據說就連菜市場都有所謂黃牛在賣明牌:一份100、200、300元,其中有數字的,還有畫宗教圖案的。事隔多年回想,就好像全台灣從城市到鄉村都發瘋了一樣!總而言之,一群人為了「發大財」,不惜使盡各種手段。
有些人贏了錢就大手筆酬神,請回家供奉或是請戲班、電子花車、脫衣舞團到廟裡還願。但有些人輸了錢卻欠下大筆賭債,便將怨氣出在神明身上,埋怨神明不靈、報的明牌不準,一氣之下將神像隨意丟棄,甚至有的神像還被斷手斷腳、毀容,相當荒謬。
在那個大量造神年代,據說雕刻神明的木匠生意特別好,除此之外,為求財而沉迷賭局,因此傾家盪產的人也不在少數,連家庭、人生都一同賠了進去。
譬如早年由豬哥亮、廖峻、朱慧珍主演的《天下一大樂》,以及由卓勝利、張柏舟、張純芳主演的《0099大發財》,便把當時大家樂氾濫的種種社會亂象拍成了電影。
觀諸這些電影的故事背景幾乎大同小異:描述在嚮往投機致富的台灣社會裡,每一個人都做著發財夢,夢想自己簽中「明牌」就能一夜致富,不用工作還可以風光地炫耀,成為眾人羨慕的目標。
島民心理學:對於「貧窮」的恐懼
綜觀這近半年以來,不管是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那句最出名的競選口號「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或是他每每高呼「打造高雄全台首富」,乃至於他在日前回嗆小英——當總統的條件只有八個字:「台灣安全、人民有錢」。
這些乍聽之下非常「豪洨」(hau-siâu)1的政治話語,之所以會對一般庶民具有強大影響力,並不是這些口號真的有多麼「洗腦」或有多麼「務實」,而是因為它切切實實打中許多台灣人的內心深處,普遍對於「貧窮」所產生的恐懼和焦慮,並且毫不憐憫地加以利用及操弄。
吊詭的是,許多人對於「貧窮」的恐懼感,往往並非是真正物質上的短缺,更多其實是來自內心的匱乏。可以觀察看看經常在媒體上「喊窮」者,有時並非一般直覺的低薪年輕人,反而不少已是中產階級或坐擁房產,但對未來沒有安全感的一群。
對此,「富比世」(Forbes)曾在去年(2018)鎖定全球68個城市,詢問居住在當地的外籍人士,針對生活品質、生活費用、職場友善、政治穩定、治安環境等項目進行調查評比。結果台灣榮登全球最安全居住地第14名,僅次於新加坡、日本,成為亞洲最適合居住的國家第3名。
另根據201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公布的各國人均GDP數據,台灣名列全球第19,表示台灣社會整體經濟並非如部分媒體上呈現的不佳。而在GDP指數上升的情況下,一般基層的人民卻無感的狀況,答案在此很明顯:貧富不均使得賺到的錢大都掌握在老闆與財團手中。
經濟差異的懸殊,不僅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對剝奪感,台灣媒體一天到晚歌頌著中國崛起,各大城市不斷地興建高樓大廈,與其各式產業活絡的畫面一直被強力放送,這讓過去經濟苦悶慣了的台灣民眾看在眼裡,便漸漸地相信只要和中國搭上邊,經濟發展一定沒問題。
但若仔細看看中國第一線的城市,姑且不論貧富差距的狀況,以上海為例,人民平均GDP18,749美元、最低工資約10,000新台幣、平均工資約29,000新台幣,都與台灣的24,226美元、23,100新台幣以及50,000新台幣,多少有些差異。有許多年輕人也認為近年到中國工作的紅利不如以往,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多操控在政治權力者手中,與台灣習以為常的自由市場有極大的差距。
在台灣,只要不是居於貧窮線以下,一般大多數人的台灣都能溫飽,甚至較其他國家的同等經濟水平者還來得有餘裕,加上生活物價成本較鄰近國家低,又有社會福利如健保,是退休養老的好地方。也難怪早已領有中國身分證的法學專家邵子平,無論如何都捨不得放棄台灣的健保、退休金,以及應享有的選舉權了。
一切的恐懼皆源自於無知,許多當前正享受著台灣的自由環境,卻整天謾罵「台灣鬼島」的那些人,其內心世界就像是改編自史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同名小說電影《牠》(It)所指涉:在片中,寄居下水道的小丑潘尼懷斯(Pennywise the clown)以人的恐懼為食。牠會吸你的血,吃你的肉,你內心越是對牠害怕,就越容易著了牠的道。
比起物質(金錢)上的貧窮,缺乏自信與自知的態度往往更令人恐懼。簡單來說,電影《牠》所講述的「恐懼心理」分為4個階段:
- 因未知而害怕。
- 開始與恐懼交鋒。
- 勇敢面對恐懼。
- 戰勝恐懼,自我成長。
就目前來看,我們大約正面臨著從第2階段逐漸走向第3階段的過渡期。觀看恐怖電影《牠》片中最明顯的,乃是大人的冷漠和孩子們的正義對比。由於大人們消極的態度,或事不關己的冷淡,遂使內心被恐懼形塑出的怪物也就越來越龐大。
一般來說,對於邪惡,人雖然都是會先本能地抗拒,但是當這股惡的力量大到一定程度時,卻很可能會就此選擇沉默或屈服。
人性的貪婪:我們與惡的距離
時至今日,台灣人對於金錢的貪婪仍不停歇。有些人拜神並不是因為本身有什麼信仰或信念,而是希望從神明身上得到好處。然而這種虛無飄渺的要求,至始至終就只是自己所製造出來的幻想與幻覺。正因為人性的貪婪,才給了一些人可乘之機。
俗話說「三十年風水輪流轉」,過去的台灣人曾經為了「發大財」而迷失了自我,像這樣的歷史似乎總是不斷地重演。豈料過了30年後的今天,當鄉民揶揄的「韓天宗教台」宣稱韓國瑜、盧秀燕、侯友宜合體讓天空出現「鳳凰展翅」、「天現祥雲」被NCC認定違反事實查證原則,罰款100萬元。
而從去年底選舉而崛起的韓國瑜,迄今仍拼命許諾、不斷喊出各種誇大的口號,要讓高雄人發大財,卻把僅佔全高雄GDP產值約0.2%的農漁產品外銷視為施政重點,結果卻有投書指出,韓流效應間接導致今年4月有大量種植芭樂的農民們因為產量過剩、價格崩盤。
有的賣場配合造神過了頭,販售芭樂的包裝上面竟貼著韓國瑜的貼紙,引起大批民眾不滿直呼拒買。不久前,就連茶農也跳出來批評韓國瑜針對茶葉外銷在中國受阻的不實指控。
台灣人喜歡造神、愛財,因此總是把愛錢的動機表達得最直接而露骨,同時也可為一己之私不惜拋棄神明,回顧過去的歷史早已有跡可循。
總有一天,相信台灣人終究會明白:當一尊新造的神明,無論是像韓國瑜這樣的「假財神」,抑或是郭台銘這種「真土豪」,若是無法真的讓人發大財,屆時從神壇上面墜落下來,距離被人民丟棄到垃圾堆的時刻大概也不遠了!
- 正確台灣閩南語漢字寫法為「嘐潲」,意為吹牛、說大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