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苑裡「掀海風」到「掀冊店」(上):返鄉社造青年的逆襲 | 李志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苑裡「掀海風」到「掀冊店」(上):返鄉社造青年的逆襲

2018年創立的「掀冊店」不僅開啟了苑裡在地青年學子看向外界資訊的一扇窗,同時也成為他們在青春期自我探索世界的知識啟蒙和思想基地。
 圖/作者自攝
2018年創立的「掀冊店」不僅開啟了苑裡在地青年學子看向外界資訊的一扇窗,同時也成為他們在青春期自我探索世界的知識啟蒙和思想基地。 圖/作者自攝

2017年夏天的一場演講邀約,偶然來到這個位處苗栗海線鐵道最南端、同時也是台灣國寶作曲家郭芝苑故居所在的濱海小鎮,讓我初次認識了「苑裡掀海風」創辦人劉育育、林秀芃等一群有心投入在地社區營造工作的熱血青年。

此處所謂「掀海風」,乃呼應地方俗諺「搧(siàn)海風」,意指苗栗地區沿海風大,每到冬季,強勁的海風有如搧耳光般兇狠地吹拂過來,藉此隱喻在地的人與土地也能夠憑藉自己的雙手,化被動為主動,「掀」起一波改革家鄉耕耘地方的時代風潮。

最初(2013年),他們因為參與「反瘋車」抗爭運動而聚集,後來選擇留在苑裡「蹲點」扎根,並成立「掀海風」團隊(2014年),陸續吸引不少在地青年與外地人共襄盛舉,開始從事一系列深度田野調查、舉辦藝文活動、編寫出版在地刊物《掀海風》等。及至2017年,更透過向民間企業募資自籌經費、與在地商家合作策劃大型活動「海風季」,結合獨立音樂、友善小農、傳統手工藝、公共議題等元素,吸引了超過四千人次的參與者,其中約有一半是來自外地的觀光客。

再加上近年來致力於推廣藺草編織產業和苑裡深度小旅行,讓人重新認識苑裡的地方生活與歷史故事,甚至還在2019年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經典小鎮」網路人氣票選結果擊敗擁有知名景點九份老街的瑞芳、彰化鹿港等地拔得頭籌,令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海線小城,在短短數年內呈現出一股新的文化氣象。

看著「苑裡掀海風」的這些青年,從一開始靠自己辦活動累積經驗和資源,乃至持續以各種形式參與在地生活議題,試圖為家鄉帶來一些改變,同時也跟政府各部門的不同管道爭取計畫經費,用來支持社區營造工作並協助地方產業的發展。

就某種意義來說,他們對於公共事務的處理、協助整合各種來自民間與官方的意見和資源,顯然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而其中多年來帶頭推動參與苑裡地方大小事的「掀海風」創辦人劉育育,在今年(2022)10月更是打破傳統地方政治的慣例,結合一群民間素人組成「毋免拜託聯盟」投入參選鎮長及鎮民代表,以學有專長的在地青年女性參政之姿,期許透過民主審議的形式,徹底翻轉老舊刻板的傳統世襲政治。

回鄉苑裡蹲點深耕的「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與苑裡鎮民代表第一選區候選人吳若安、鄭暉煌組成「毋免拜託聯盟」以青年參政和政治新世代接棒為主軸投入地方選舉。
 圖/取自毋免拜託聯盟—苑裡作伙行
回鄉苑裡蹲點深耕的「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與苑裡鎮民代表第一選區候選人吳若安、鄭暉煌組成「毋免拜託聯盟」以青年參政和政治新世代接棒為主軸投入地方選舉。 圖/取自毋免拜託聯盟—苑裡作伙行

「開書店」其實就是一種很慢很慢、很寧靜的一種社會運動

位居苗栗縣西南的苑裡鎮,自古以來土地平坦肥沃,稻米產量居全縣之冠,素有「苗栗穀倉」美譽,尤其藺草編織更是早期苑裡人培育子弟求學及維持家庭生計的重要經濟來源。近年則因農地逐年休耕、人口外流,致使其相關產業迅速凋零。

自從2014年「掀海風」團隊草創以來,號召青年下田參與農事、推動藺草復耕,並協助農夫找到農產品的通路,一直都是他們迫切關心的重要議題。四年之後(2018),他們更接續成立了名為「掀冊店」的獨立書店,直接與在地小農合作,店內也會擺售一些友善農產品,甚至透過小旅行導覽的方式,由果農直接向民眾講解友善農法的種植過程,藉此連結一般大眾與苑裡這片土地的關係。

走進巷弄裡的「掀冊店」,首先看到的並不是滿目書架的書店景象,而是由挑高的工廠倉庫所改造的複合式餐飲及展演空間。眼前宛如小型開放式廚房的咖啡(餐飲)吧檯給人一種溫暖平實、簡潔放鬆的地方氛圍,桌邊上面貼滿了過去許多客人對於「掀海風」團隊和「掀冊店」的美好回憶以及逢年過節祝福感謝的信件和明信片。

書店裡一旁的架子上則是井然有序地擺放販售來自台灣各地「合作農友」所生產的友善農產品,包括長期與「掀海風」合作的在地蜂農許塍愈的「苑裡蜂蜜」、「進澤食光舖」的麻竹脆筍、「用心米舖」的有機越光米、苑裡農人張豐財手作的老菜脯和長豆乾,甚至還引進新北市坪林「山不枯製茶所」的老手路包種茶、宜蘭「有田有米」製作的手工米蛋捲、彰化的百花蜂蜜醋、澎湖的丁香干貝醬等,搭配牆上吊掛的看板訴說著不同的小農故事。

「掀冊店」入口旁的架子上井然有序地擺放販售來自台灣各地「合作農友」所生產的友善農產品,搭配牆上吊掛的看板訴說著不同的小農故事。
 圖/作者自攝
「掀冊店」入口旁的架子上井然有序地擺放販售來自台灣各地「合作農友」所生產的友善農產品,搭配牆上吊掛的看板訴說著不同的小農故事。 圖/作者自攝

追溯店址所在之處,這裡原本是第一代屋主在早年(60年代)「家庭即工廠」的時代開設了一間紡紗工廠,等到工廠歇業結束後,便舉家遷居台北。留下的這棟老屋近二十年都沒有人住,後來因為「掀海風」成員有緣認識了屋主第三代的子孫,並且透過簡報形式,跟全家族的人說明未來的規畫理念而獲得信任,因此才願意把這棟房子租借給他們作為書店使用。

開店初期,書店先是吸引了大多數來自外地的觀光客為主,之後藉由各種藝文活動的舉辦,慢慢也就多了一些地方民眾也會來參加。「掀冊店」共同創辦人劉育育表示:「我們大概經營了三、四年左右,差不多到了第四年的時候,你會發現附近的居民開始慢慢知道有這間書店,然後觀光客也會來,收益的狀況也比較穩定(賣書跟飲品的收入大概各佔一半)」。

除了販售紙本書籍之外,「品嘗味蕾本身也是一種閱讀地方的方式」,劉育育強調:「開書店」其實就是一種很慢很慢、很寧靜的一種社會運動。

打造一處與苑裡在地生活緊密連結的社區據點

回顧過去,苗栗地區長期以來被視為「文化沙漠」,不僅在閱讀和文藝資源方面相對匱乏,也幾乎很少有書店可逛。除了早年(90年代末期)苗栗市區曾經出現「金石堂」、「展書堂」等連鎖書局分店,後來也因不敵書業景氣低迷而相繼熄燈。直到2018年鄰近苗栗車站的「日榮本屋」、苑裡「掀冊店」陸續開張,再加上2020年苗栗竹南的「起點書房」彼此串連,從而掀起新一波返鄉青年開設獨立書店的熱潮。

根據「掀海風」團隊觀察,書店營運初期,許多附近的高中生經常在課餘時間跑來「掀冊店」喝飲料、讀書備考、自在地翻閱課外讀物,隨之更逐漸透過書店舉辦各式講座活動而開始接觸、理解一些文化議題與地方公共事務,甚至也有來自銅鑼、后里的高中生聚集在此,同時還有一些高中樂團也曾在書店駐唱。對他們而言,這家「小鎮的獨立書店」不僅開啟了看向外界資訊的一扇窗,更儼然成為他們在青春期自我探索世界的知識啟蒙和思想基地。

走進巷弄裡的「掀冊店」,首先看到的並不是滿目書架的書店景象,而是由挑高的工廠倉庫所改造的複合式餐飲及展演空間。
 圖/作者自攝
走進巷弄裡的「掀冊店」,首先看到的並不是滿目書架的書店景象,而是由挑高的工廠倉庫所改造的複合式餐飲及展演空間。 圖/作者自攝

整個「掀冊店」的空間擺設,這幾年也逐漸隨著當地民眾的使用需求去做調整。比方書店裡的繪本區原先只佔一小部分,後來因為附近社區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利用假日或者用餐休息時間帶著他們的小孩來這裡翻閱繪本,所以就佈置了一個很大的繪本區,讓這些小孩可以在書店一旁玩拼圖、讀繪本。

簡言之,「掀冊店」不只是一家書店,而是能夠連繫不同領域之間媒合、對話的空間。

譬如近年來到「掀冊店」服務的正職店員「周周」,由於希望高中畢業後就留在故鄉苑裡工作,因此申請了教育部與勞動部合作的「青年就業領航計畫」,讓他可以先保留學籍,然後在教育部審核過關的民間單位就職、並提供每月補助津貼,迄今已是守護「掀冊店」重要的在地成員。

此外,為了幫助在地的高中生準備各科的學測考試,於是就在「掀冊店」成立的第二年(2019)首創推出了「苑裡教芋部計畫」,與當地芋農彼此合作,發起芋頭認購活動,藉由販賣芋頭的營利所得,用來聘請學有專精的苑裡青年返鄉擔任教育志工,免費替高中生上課備考,並讓他們完成學測之後,付出兩個小時的社區服務時數回饋地方,予以形成良善的循環!

劉育育期許,當高中生在考試的時候能得到故鄉支持,外出求學之後,有一天也能成為回來故鄉奉獻的人。

▍下篇:

從苑裡「掀海風」到「掀冊店」(下):書店作為地方創生的文化基地

整個「掀冊店」的空間擺設,這幾年也會逐漸隨著當地民眾的使用需求去做調整。
 圖/作者自攝
整個「掀冊店」的空間擺設,這幾年也會逐漸隨著當地民眾的使用需求去做調整。 圖/作者自攝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