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書店」變形記:不斷快閃複製的「青鳥書店」
日前(12月22日)在臉書社群上面傳出了一樁發生於「友善書業合作社」與高雄「承風青鳥」書店之間的「退書」事件。
回溯事件源頭,起初是由「友善書業合作社」會員以不具名指涉某家「潮流型書店」(即「承風青鳥」)短期經營的大量書籍進退,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嚴重傷害到他們這些平日協助獨立書店經銷書籍、由兩百家小書店共同創立、獲利不易且艱苦維持的「友善書業合作社」,並且語重心長呼籲:「有權決定文化政策或有錢能投入文化事業的各位大人物,請多看看腳邊的小花小草,扶植一個潮流書店的資源,已經可以讓許多地方書店茁壯成長」。
隨之,同為「友善書業」會員的「南崁小書店」店主夏琳也接著挺身呼應、發出不平之鳴:「昨天聽聞合作社去向那家潮流型書店催七位數字的帳,從7月至今都沒付過錢,要專程去催帳款。錢是催到了,幕後大老闆豪爽支付了全款,並約定100天後退書的款項必須歸還,今日起開始退書」。
不久,該篇文便有超過上千人分享轉載,引起極大迴響。
由於這起「退書」事件很快透過臉書傳播掀起了一陣輿論風暴,不僅引發眾多網友強烈的關切與憤慨,甚至驚動文化部長、出版人文司司長及高雄市文化局等公部門高層關心。且因「承風青鳥」書店涉及高雄市立總圖二期的BOT案,最後由高雄市文化局出面協調,並承諾回應「不會退書退款」,事件纔暫告落幕。
回顧其前因後果,就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起「退書」事件所透露的種種現象。我個人認為,被指涉為「潮流型書店」的青鳥書店團隊本身最值得令人擔憂的,並不全然只是濫用退書轉嫁營運成本的個別問題。而是該書店主事者不斷利用政府資源拿到標案快速展店,同時藉由媒體密集強力宣傳、收割完短期成果之後,旋即轉移地點「快閃」離開。對於在地的商家文化與相關書店業者來說,這種做法往往才是傷害最大。
書店以三年左右為周期的「快閃」、「變形」經營模式
據悉,從2016年在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創立第一家「華山青鳥」開始,迄今「青鳥書店」已經在全台各地陸續開設了屏東「南國青鳥」、台北「藝所青鳥」、「和平青鳥」、「青鳥居所」、「南村青鳥」、「森大青鳥」,以及基隆「太平青鳥」與高雄「承風青鳥」等書店。其中有的是在營運初期給予協助之後分道揚鑣-比如「藝所青鳥」後來改稱「文心藝所」,另外有的則是仿效國外時尚界流行的「快閃店」(Pop-Up Store)概念,配合建案銷售搭建的樣品屋書店「和平青鳥」。
值得注意的是,若把整個「青鳥書店」發展史的時間軸拉長來看,就會在這當中對照觀察出一些有趣的現象。
譬如今(2022)年6月在北藝中心二樓剛開幕的「北藝青鳥」,其臉書粉專原來最早其實是「和平青鳥」所使用,後來由於「和平青鳥」在2020年2月停業,到了2020年10月「森大青鳥」開幕時,就直接改成「森大青鳥」粉專。然後經營了一段時間,等到2022年6月「森大青鳥」停業,便又再改成了今天的「北藝青鳥」。
同樣情況,台北大稻埕「青鳥居所」於2019年9月開幕,到了2021年6月停業後,四個月後(2021年10月)另一家位於基隆的「太平青鳥」全新開業,原先「青鳥居所」粉專就直接改為「太平青鳥」。
相同模式,屏東「南國青鳥」於2018年12月開幕,到了2022年8月停業之後,原始粉專也就直接「改頭換面」變成了下個月(2022年9月)全新開幕的高雄「承風青鳥」。
類似的「變形」手法,同時也沿用到一些由「青鳥書店」經營團隊所主導的大型標案活動粉專上,比如原本從2019到2021年連續承辦三年的屏東縣政府「南國漫讀節」,後來因為沒拿到標案、另外接了別的案子,便直接改為現在的「青鳥圖書館」。
若從上述「和平青鳥」、「森大青鳥」、「青鳥居所」、「南國青鳥」等這些沒過多久就註定「會消失的書店」來看,維繫其營運存活的時間大概平均以三年左右為周期,等結束之後便直接棄守,並將原先所有資源「快閃」轉移到下一個目標地點繼續擴張。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各地方政府以標案餵養「文化政績」的迷思
早在2019年,本人即已發表過一篇〈書店,作為「炒作房地產」的新寵?〉專欄文章,針對建商利用書店獲取名氣來助長土地炒作的樣品屋(偽)書店「和平青鳥」予以公開批判。
豈料,時隔三年後的今天,類此短期操作挹注大筆資源、依靠深諳公關行銷手段、擁有媒體聲量的非在地團隊(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來舉辦推廣閱讀或文化體驗的經營模式仍一直複製,持續吸引著同一批文青到各地看展參加活動,然後打卡讚嘆這個城市的進步!甚至出現了許多專門以地方或中央政府標案補助維生的公司,不斷地重疊寄生。
坦白說,能夠源源不絕拿到政府標案、利用書店和媒體製造「潮流」來賺錢,其實也是一種本事,就經營層面來說亦無所謂對錯。
最近這幾年,台灣各地方縣市政府都很願意編列大筆預算、頻頻舉辦大型集中式的節慶活動(配合開書店),以標案養出一系列美好的幻景,用來包裝政治人物的「文化政績」。據此營造所謂的「文化潮流」,不外乎就是透過「媒體宣傳」(要說是「媒體化妝」也無不可)來刷一波印象,直到那波印象退潮,緊接著再製造下一個潮流......
至於最後結果是否能夠促成扶植本地經濟、乃至真正提升整體大環境的「文化根基」?或是會不會對那些平日用心深耕經營地方的獨立書店、在地藝文工作者或團體造成排擠效應?那就留給各位讀者來評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