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基法修法之後:寫給對台灣民主政治失望的人 | 陳方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勞基法修法之後:寫給對台灣民主政治失望的人

民進黨此次勞基法修法後所帶來的後果,作者認為,是讓部份的人對民主政治失去信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此次勞基法修法後所帶來的後果,作者認為,是讓部份的人對民主政治失去信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此次勞基法修法後所帶來的後果,除了增加勞動條件的「彈性」,作者認為,最嚴重的影響是讓部份的人對民主政治失去信心。

先說結論:民主政治的目的從來就不是選出一個最英明的領導者,它最核心的制度設計是讓政治人物定期的接受民意考核,以及各種權力之間的監督與制衡。

簡單來說,我們或許無法選出一個最「好」的領導者或者是達成最棒的決策,但是我們擁有的是「做不好,就把你換掉」這樣的選擇權力與權利。如果我們要讓這種機制發揮最好的效果,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需要更多人參與公共事務,去了解哪個選項比較好。

民進黨讓很多人失望,但我們可不能放棄民主政治中讓人們掌握國家前途的基本權利。還記得嗎?2014年那句震天價響的「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嗎?我們永遠要記住一件最重要的事:所有的權力都是自己爭取來的,從來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人們失望的根源

台灣是一個很年輕的民主國家,歷經長時間的威權統治,民主化至今還不到三十年,但已達成不少成就,例如在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方面,台灣都已經是世界最自由等級。不過,先前畢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獨裁統治,這個社會還是有不少懷念威權的心態(authoritarian nostalgia),對兩蔣獨裁的領袖崇拜仍普遍流行(尤其蔣經國神話);社會上許多人崇尚新加坡那樣的威權國家,而中國崛起後,覺得中國好棒、台灣好落後,並且把一切問題歸究於「台灣太自由」,仿佛自由的權利是一種罪過。

在保守的氛圍下,許多人努力了很久,好不容易才在2016年選出第一位標榜著進步價值的女總統,且達成台灣政治史上第一次全面的政黨輪替。在競選過程中,民進黨提出的承諾和願景是要保護勞工、減少過勞,同時也承諾要達到婚姻平權,並在各種社會議題上,都給了人們民進黨將帶領社會更為民主與進步的希望。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承諾的議題卻進展牛步,但對資方的需求則是強渡關山,不顧各方專業意見,政治議程仍顯得十分保守。

例如,在這次的修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從修法的提出、徵詢民意和專家意見的過程,幾乎沒有一項是合乎現代民主國家該有的程序。這在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我們也曾經看到不少次,而當時還有「看起來」還滿像樣的反對黨在制衡,但現在國民黨顯然還不知道要怎麼當反對黨,而當時的反對黨成為執政黨後,卻和工總、商總等資方代表堅實地成為盟友。

其實,資方找上民進黨當新的政治靠山是可以預期的事情,他們也總是兩面壓寶,但我還是有些感到意外,民進黨和過去承諾全面翻臉的程度和速度,以及跟過去人們說的深藍、親中、違反勞基法大戶企業家們變成好麻吉的程度,還是遠超過想像。

最令人失望的地方大概是我們治理品質的低落。在推動影響重大的法案時,竟然未提出任何評估報告、公聽會看起來像是跑程序般,甚至也不理會民間各種專業評估或是相關法制學者、專家的意見,單靠著「民調」和「高鐵阿伯」就強行推動,一再令人匪夷所思。

很多人因此對民進黨與台灣的民主政治感到失望。令人想問:那我們還可以選誰?

在這次的修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從修法的提出、徵詢民意和專家意見的過程,幾乎沒有一項是合乎現代民主國家該有的程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這次的修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從修法的提出、徵詢民意和專家意見的過程,幾乎沒有一項是合乎現代民主國家該有的程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民黨身為保守群體的大集合,本來就無法期待他們能改善勞動權益或推展進步價值的事。這個黨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威權時代的產物,到現在都尚未轉型成民主政黨。而自從吳敦義當選黨主席以來,也無任何中心思想可言,以一種為反則反、能拖就拖的心態在當反對黨,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前後互相矛盾的論述,如國民黨在勞動議題上的表現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如果因為對民進黨失望而再投國民黨,看起來顯然在邏輯上是非常不通。

在民進黨方面,保守的菁英(男)內閣,當然還有長期以來信奉柴契爾那套「新自由主義」(一切都是自由競爭、個人負責的信念)的蔡英文自己,完全浪費了這幾年累積起來的公民社會動能,而且還放任如護家盟等保守勢力成長。若從「威權擴散」的角度來看,我們正面臨著中共龐大的金錢攻勢以及各種威脅利誘,如果不能用進步價值帶領大家認知到台灣民主價值的珍貴,以及與中共的不同之處在哪,反而是走上國民黨向資方靠攏以及維持保守勢力的選票算計,這帶來最深遠的影響將是讓人們覺得:

反正換黨也差不多,藍綠一樣爛。

另外,這次的勞基法修惡對民進黨的支持者,以及追求進步價值的人們而言(例如那些秒殺彩虹悠遊卡的人,以及捐小豬撲滿的人),其失落感將帶來「政治效能感」的巨降,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傷害更是不可估量。

——「反正掌握權力的人都是一樣的嘴臉,我們就只要獨善其身,不用再花時間參與政治了。」聽起來簡直是超級「理性」的思維,不是嗎?

長期來看,這或許是件好事,讓人們更認清楚政治人物的本質,這有助於建立更健全的政黨政治,只要做不好或者背棄自己的承諾,就用選票懲罰你。但台灣有多少時間呢?那些等待轉型正義的政治受難者們有多少時間?台灣要進行經濟轉型還有多少時間?最重要的是,抗拒統一人民還有多少時間?

圖為2015年「秋鬥」遊行,遊行民眾把手中的小豬撲滿踩扁,表達對藍綠的不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2015年「秋鬥」遊行,遊行民眾把手中的小豬撲滿踩扁,表達對藍綠的不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什麼體制會變成這樣?

在討論我們能做什麼之前,我們必須先初步瞭解為什麼民進黨會大方背棄自己的承諾?或者說,為什麼政客都是跟大資本家站在一起。

首先,是個人態度的問題。長期以來台灣的教育非常「成功」,為大家注入了「功績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式的經濟思維,同時透過各種媒體傳播資本家們的價值觀和思想,每天人們都在內化新自由主義思想,認為低薪都是因為自己不努力,而不會去關注整個結構、制度、法規的問題。現在的低薪、超長工時,又讓這種狀況更糟,因為人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接收不同觀點的資訊,自己的生活都顧不好了,哪來時間關心這些議題呢?

同時,我們的教育也強調階層觀念的重要性,不斷教導人們服從權威、不要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是要為「代工」產業培養勞工),以維持既有的秩序和權力為優先,因此許多人傾向先解決掉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問題本身。

第二,是長期累積的各種制度問題。例如勞動權益的缺乏,一方面是上述的教育成功,一方面也是因為國民黨的統治很「厲害」,很久以前開始就透過黨的組織將勞工的發聲管道控制住,在國營事業由黨成立工會,並命令私人企業主成立工會,這些工會當然都不會去做什麼爭取勞權的事,勞工組織的失能從很久以前就開始。1

又為何政府制訂政策時總是向資方靠攏?因為選舉的時候必須靠這些人提供資金,所以整個體制主要都是在回應最有錢有勢的人。再加上法律在實行的時候,體制內通常都是「自己人」,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企業主違反法令常常不會怎麼樣,就算真的被抓到也是不痛不癢,人們要對抗壞老闆時總是無依無靠。

那麼,如果有人想要提供不同於大黨及資本家盟友的政治選擇呢?那也是難如登天,現行的選舉制度有各種參政權的門檻(與障礙),讓小黨很難存續。當然,除了制度上的限制,行使參政權最大的障礙就是選舉非常花錢。如果不從大黨開始參政往上爬,要獲得政治職務的機率相當低,而在大黨裡面,要秉持自己的理想則是較為困難,需要有更多的妥協。

為何政府制訂政策時總是向資方靠攏?因為選舉的時候必須靠這些人提供資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何政府制訂政策時總是向資方靠攏?因為選舉的時候必須靠這些人提供資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人們(還)能做什麼?

首先,我們必須要充實自己,破除整個教育體制和大眾傳媒所灌輸的舊有思維模式。這當然很難,因為大家平常都太忙了,但還是得想辦法找出時間,不然的話就只能任由那些大資本家和政客們洗腦。

第二,要充實自己,可以做的事就是去找出更好、更多元的資訊來源。我們可以透過網路工具去選擇好的媒體,而不用整天看大報紙或主要電台耍笨,也不用非得接受那些「中國=世界觀」的餵養。現在是網路時代,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去接觸使用優質的新興媒體,培養自己的多元觀點。

第三,當我們有空閒時或許可以去參加一些實體的活動,更了解公民團體的倡議是什麼。甚至,在很多議題上,進一步需要更多人真正參與到組織裡面去帶來改變(例如最近國體法修法之後,開放一般會員參與運動協會。但假如沒有人要加入,或者加入的人都還是運動協會自己人,那還是不會有改變)。

第四,既然大黨總是跟資方沆瀣一氣、而黨內的專業意見在重大政策上也只能服從黨意,那我們是否更該考慮支持「小黨」?不要再說藍綠一樣爛然後就放棄選擇,不同層級的選舉,選項都有很多,絕對不只是非藍即綠,也不需要「含淚投票」。

或許,小黨尚有不足之處,他們的論述可能不完整,選舉策略有時並不聰明,但是就是因為他們跟大黨比起來,缺少資金、與人力等資源,還常會被大黨夾殺、媒體狂酸,只要在策略上犯了錯很快就會被放大檢視。因為如此,所以才更需要人們多加關注、讓他們變得更好呀!否則,我們的政治就繼續給有錢有勢的人們和傳統大黨玩就可以了。

今年底的選舉,尤其是議員選舉,對小黨來說更是紮根地方的大考驗。不妨試想,我們花了這麼久時間才達成第一次全面政黨輪替,但是地方政治可曾有輪替過?藍綠大黨在地方議題的立場有什麼實質的差別嗎?接下來真的是需要公眾更仔細檢閱各候選人,並做出好選擇的時刻了。

小結

事實上,民主並不是四年才一次的事情,也絕非只有「投票」如此而已。民主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如果我們真心相信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在平時就能參與公共事務(至少,想辦法獲得更多不同視角的資訊),那麼做出合適判斷的機率就會提高,就算是不小心選出了糟糕的統治者,也可以將傷害降低。當政治人物不斷地往保守的陣營靠攏,我們更需要站出來表達我們的立場。而非因失望、絕望,放棄了選擇權。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觀念的改變需要長時間的醞釀,在這個令人看不到希望的「崩世代」「厭世代」,人們如果真的想要「逆風高飛」,還是得更積極的參與公共事務才有辦法達成。

這實在不會是簡單的事,但如果我們自己都失去了讓社會變更好的動力,那接下來不管是自己或者是下一代,還能往哪裡走?

圖為2016年12月在台灣爆發的反勞基法大遊行。 圖/歐新社
圖為2016年12月在台灣爆發的反勞基法大遊行。 圖/歐新社

  • 當然還是有很好的工會或者是工運團體,但整體來說是偏少,而人們普遍來說也不知道如何行使「勞動三權」:勞工組織工會或加入工會的「團結權」;與雇主交涉有關勞動條件訂立的「協商權」;勞工發起行動,例如以罷工、怠工方式對資方施壓的「爭議權」。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