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留聲機時代的影壇黑狗兄(上):身兼收藏家與演員的彭楷棟 | 李志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台灣留聲機時代的影壇黑狗兄(上):身兼收藏家與演員的彭楷棟

1937年7月《臺灣公論》第二卷第七號刊載「第一映畫製作所」籌拍電影《望春風》演員陣容與宣傳卡司。 圖/翻拍自台灣圖書館
1937年7月《臺灣公論》第二卷第七號刊載「第一映畫製作所」籌拍電影《望春風》演員陣容與宣傳卡司。 圖/翻拍自台灣圖書館

在歷史研究和文物收藏的領域裡,江湖很大、水很深;就好比走進了一處無窮盡的書店迷宮,整個過程幾乎讓人完全無法預料,而潛藏在過去的時光帷幕後面,自始至終仍埋有許多長期被湮沒的桑田遺珠、鮮為人知的地方家族故事,以及重新發掘的史料遺跡等,堪稱名符其實的「臥虎藏龍」。

日前翻讀民間音樂研究者林良哲講述日治時期台灣唱片工業發展史的新作《留聲機時代》,書中提到一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傳奇人物,論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與充滿秘辛滋味的創業事蹟,至今仍帶給我許多思想上的衝擊,此人乃是1937年曾經在陳清波外甥吳錫洋經營「 第一映畫公司」自製首部黑白有聲電影《望春風》擔任片中男主角的彭楷棟(1912-2007)。

終其一生不斷牽連、往返於台灣與日本之間,從青年時代混跡台北西門町的撞球選手、電影明星,卻在年屆不惑之際轉入商場逐漸發跡,後來在日本做房地產,還開設畫廊、骨董店,對寶石、西畫和佛教文物很有研究,成為舉世聞名的金銅佛像收藏家。然而,彭楷棟晚年並沒有把他花費了大半輩子時間金錢所累積得來、價值連城的珍貴藏品留給自家後代的「日本囝」(日本兒子),而是選擇捐給台灣。

誤打誤撞成男主角

彭楷棟自幼生長在新竹南寮地區一處小漁村,在他3歲那年(1915),從事漁業維生的父親即因發生船難而離世,母親後來也跟著改嫁,童年日子過得相當坎坷。迫於生計之故,彭楷棟7歲(1919)便從小學校輟學而進入撞球間(撞球店)工作,並立志成為一頂尖之撞球選手。

15歲時(1927)因緣際會、隻身遠赴日本闖蕩。喜愛撞球運動的彭楷棟,每每用心研究各種擊球技巧,遂令他得到日本撞球界名人山田浩二的青睞,隔年(1929)輾轉至山田浩二開設的「山田撞球場」工作,甚至還引介他進入日本撞球協會打球,18歲時(1930)逐漸在日本各項撞球比賽中嶄露頭角。

彼時知名度漸增的他,經常回台灣探望母親,並受邀到全台各地進行撞球表演。19歲(1931)和一位名叫李愛玉的台灣女子相識、結婚,不久旋因妻病,自東京返台就醫,隨後就在台北西門町附近開設一家撞球店,兼售撞球相關用具以謀生。

1937年,原在台北經營「第一劇場」的大稻埕富商吳錫洋自組創立「第一映畫製作所」,並延請李臨秋擔任文藝部長、日籍導演安藤太郎參與執導,正準備籌畫拍攝第一部本土自製有聲電影《望春風》。

第一劇場的外觀。 圖/《臺灣日日新報》
第一劇場的外觀。 圖/《臺灣日日新報》

在一次偶然機會下,年輕時素有西門町「緣投(英俊)黑狗兄」美譽的彭楷棟,在撞球店被日本導演安藤太郎看中,因其體格高大、外型俊朗而受邀擔任電影《望春風》的第一男主角。影片劇情由李臨秋參酌其本人作詞、鄧雨賢譜曲的台語流行歌《望春風》情境延伸想像編寫為劇本,再由鄭得福潤飾寫成電影腳本,這首歌亦成為該電影主題曲,在大街小巷傳唱至今,更締造了當年台灣影史的票房紀錄。

根據日治時期綜合影劇雜誌《台灣藝術新報》於1937年10月刊載電影《望春風》劇情預告,影片故事主要講述農村少女秋月一家生活貧苦,父親又不幸身受重傷卻無力醫治,篤信「拜金主義」的繼母阿香因此想把秋月賣入娼寮。「大東紅茶公司」蔡秘書欲重金迎娶秋月,遭阿香拒絕。

秋月為了救父親,不得已賣身到台北當藝妓。彼時正與秋月相戀的男友黃清德受此刺激,赴日本留學苦讀,數年後學成回台灣,並在「大東紅茶公司」任職。他還特地前往秋月的老家訪查,卻始終無法得知愛人的下落。

另一方面,大東公司董事長的女兒惠美暗戀清德,她的父母亦有意招清德為婿。在慶祝大東公司成立十五周年的遊園會中,此時已是一流藝妓的秋月被邀參加演唱,不期與清德相遇,兩人舊情復燃。後來,惠美得知清德與秋月的關系,禁不住傷心落淚,後又暗中幫助秋月贖回賣身契,恢復自由。秋月獲悉內情,深為感動。

為了清德的前途,秋月故意投入蔡秘書的懷抱,遭不明原委的清德痛責,秋月悲愴欲絕,臥軌自殺,後被救起送入醫院。臨終,她祝福清德和惠美婚姻美滿。影片結尾,另請一名藝妓彩鳳歌唱一曲《望春風》,秋月就在一片歌聲中安然瞑目。

1937年10月《臺灣藝術新報》第27號刊載「第一映畫製作所」籌拍電影《望春風》劇情預告。 圖/翻拍自台灣圖書館
1937年10月《臺灣藝術新報》第27號刊載「第一映畫製作所」籌拍電影《望春風》劇情預告。 圖/翻拍自台灣圖書館

歌曲《望春風》帶動的影劇流行潮

歷經三個月的精心籌畫、拍攝及媒體宣傳,台灣人製作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望春風》終於在眾人期待下,於1938年1月14日在永樂座舉行試映會,隔天(1月14日)開始正式放映。根據《臺灣公論》雜誌的現場報導,當時受邀參加試映會的有電影相關業者、新聞記者等二十多人。映後大家異口同聲地稱讚這部影片,除了導演指導素人演員演出的成果受到稱讚外,攝影也被認為與日本內地電影相比毫不遜色。

觀諸電影《望春風》全片皆為日語發音,配上中文字幕,故事情節描寫一場淒美的苦戀最終以悲劇收場,片中飾演秋月一角的女演員陳寶珠原為藝旦出身,早期因演出傳統戲曲《倡門賢母》而被發掘,在當時大台北地區素有「五百萬美人」雅號,據說她的妝容與姿態更是與同時期的中國上海流行的電影明星阮玲玉十分相似。

與之搭檔飾演男主角黃清德的演員,則是世界著名撞球選手山田浩二的門生、新竹出身的彭楷棟。另客串特別主演者,亦有大稻埕名醫兼台灣基督教青年會的會長李天來,以及東京大學法政系出身、曾在日本「新興電影」擔任演員的台中清水望族蔡家公子蔡槐墀。

幾乎與此同時,負責撰寫電影劇本的李臨秋也參與了「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正欲推出另一創新樂種——「新歌劇」的編劇工作,曲盤於1937年6月發行,並邀請知名辯士詹天馬擔任旁白,故事編派為富家女和小提琴師的戀情,劇名同樣叫《望春風》,但與電影相較兩者情節完全不同,卻都是先有流行歌的暢銷,才再委人創作劇本。

聽聞新歌劇《望春風》內容主要將流行歌曲與廣播劇兩種形式做結合。《望春風》原歌曲包含二段歌詞,其中第一段便用來作為開場,中間則有如簡短的廣播劇般,搭配各種劇情段落的人物對話,且不時穿插能夠與劇情互相呼應的其他流行歌曲如〈自由船〉、〈對花〉,藉此將多首不同歌樂作品重新排列組合的方式讓觀眾產生新鮮感,最後再以原主題歌的第二段作為劇尾曲目結束。

彼時伴隨著本地唱片工業與電影製作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都市中產階級的觀眾群對於音樂影劇的娛樂需求量大幅增長,因此無論是電影或新歌劇的推出,必然都有和純流行歌曲盤相互拉抬的商業考量。

除此之外,當年由於一批擁有政經優勢地位的社會名流相繼參與電影《望春風》的演出,毋寧也改變了以往影劇節目大多由民間藝旦或江湖藝人主演的刻板印象,再搭配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同名主題歌,不僅讓電影本身憑著賺人熱淚的劇情而票房大賣,同時更締造了日治時期台灣本土自製電影的里程碑。

▍下篇:

台灣留聲機時代的影壇黑狗兄(下):故宮為何有一間楷棟堂?

1938年2月《臺灣公論》第三卷第二號刊載電影《望春風》在永樂座舉行試映會的現場報導。 圖/翻拍自台灣圖書館
1938年2月《臺灣公論》第三卷第二號刊載電影《望春風》在永樂座舉行試映會的現場報導。 圖/翻拍自台灣圖書館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