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韓國】韓國租屋文化——住在地下室的人 | 陳慶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再寫韓國】韓國租屋文化——住在地下室的人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打開百葉窗,讓屋子多一點光。」

——歌德(Goethe),遺言。

在之前的撰文,我們從韓國人的飲食,諸如〈別只問韓國食物辣不辣,也要看他為何要「攪拌」〉,或者是關於韓國人的零食自殺等文化現象詮釋的文章,都可以看到韓國人發達的「被害」意識如何發酵、作用在他們日常生活中,連同對「空間」的運用也是如此。

筆者曾經撰文深入介紹過當代韓國人居住形式,大韓民國約有半數的全國總人口居住在首都——首爾(서울)——即南韓首都圈(亦稱「首爾都市圈」,其中包括仁川廣域市和大部分的京畿道地區),是世界上僅次於東京的第二大都市圈。2015年7月初,台北市長柯文哲,因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緣故,前來韓國光州接旗,此外,他也在首爾進行考察,與在野黨的首爾市長朴元淳談到「社會住宅」等議題。朴元淳曾自稱自己為首位福利市長,並主張「首爾要讓人人住得起」的政策,迄今,首爾社會住宅擴建到23萬戶左右,且預計在2018年要拼到30.6萬戶。此宣言是否真能達成,繼而造成韓國社會風氣的轉變,還有待我們繼續觀察。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但就現今韓國人「租屋形式」層面而言,根據筆者的經驗,在首爾「寸土寸金」的土地上,主要有底下六種,分別為(1)如同學生住在學校「宿舍」(기숙사,漢字「寄宿舍--」)之外,還有(2)「考試院」(고시원);(3)「寄宿家庭」(학숙);(4)「套房」(원룸, one room)以及(5)「(全額)包租」(전세, 「传贳--」)等,而若是當地的韓國居民(特別指出社會、賺錢成家的人)其中又以(6) 「公寓式」(아파트,apartment)住宅方式,為現今韓國人居住建築代表。

所謂「公寓式住屋」類似台灣的住宅社區,又可稱為「公寓村」(아파트촌),在韓國公寓村內林立著許多棟的大型建築物,每棟建築物分別以編號A、B、C英文數字,或者是1、2、3數字等來進行區分,進而在每棟公寓內,每層中又區分出幾個房間來販售之;若想要購買首爾新型建築公寓式,以一個房間,十幾坪以上為例的話,最少也要三、四億韓幣(折合台幣約一千萬元左右)起跳,且根據韓國當地報導,韓國境內的公寓式住屋的房價是呈現逐年上升的情況,尤其以首爾繁華的江南區、江東區公寓式房子漲價最高註1,而這樣的公寓式住屋的主臥房大多是沒有床鋪,因為一張大的床鋪太佔空間,所以韓國人多席暖地而睡,不然就是把收納自如的毛毯當作墊被。

在韓國境內,這樣的公寓式家庭越來越多,且樓房也越蓋越高,甚至住同一棟公寓的房客,即使每天搭電梯都會碰到的熟面孔,但也叫不出名字來,人與人之間更加疏離,為了反映這樣的韓國社會現象,2006年7月,著名的電影導演安炳基就拍攝了一部改編自日本《公寓》(아파트)漫畫的同名電影,場景以韓國首爾為主,藉由發生在新落成的高檔韓國公寓裡面的恐怖事件,讓當代韓國人再度反省到人們彼此之間,疏離且陌生的冷漠關係。

「鄰人與我無關:在他與我之間,沒有一點關連!」註2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筆者身為一位留韓學生,除了學校的宿舍之外,也曾多次在校外租屋,近身地觀察到上述韓國的租屋文化,諸如考試院、寄宿家庭、套房以及包租等。

令人倍感頭痛的是,每次到校外去找房子(當然可以透過房屋仲介,但需支付仲介一筆約折合台幣約四千到六千元不等的介紹費用),總是刻意避開所謂「地下室」的房間。

由於地段位處學校周遭,不論是專門供給「三大考試」註3的考生,而特別設計出來的刻苦住屋環境的「考試院」(室內空間不到兩三坪,只有一張床,一套桌椅),又或者是套房,同樣都有為數不少的「地下室」房間。

地下室房間,比起建築在一樓以上的建築,房間坪數空間雖大了許多,價錢也較為便宜,每個月約可省下一萬到三萬元韓幣(折合台幣約三百元到一千元上下)不等的房租,但缺點就是通風不良、昏天暗地,日光照不進來,連韓國人也認為住在這種房間內,不僅對身體不好,對心理更會造成一定的不適。

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偏偏是在「韓國」,會有大量的「地下室房間」存在?甚至到現今依然保有大量的地下室房間?

最簡單的詮釋方法,就是從「經濟上」而言,「寸土寸金」的首爾,當然屋主要把所能利用到的土地發揮到最大效應,相較於台北市內多數「違建」的頂樓加蓋,韓國就是往地下室發展註4。然而,在沒有地震的韓國,人大可以把樓往上蓋,為什麼還保留著地下室這種居住環境呢?

還有人從「地理環境」來推測,認為有著地下室居住場域的國家,是因為天氣冷,故有此建築物來避寒,如同歐洲一些國家也有這樣的地下室,但是地理環境並不能解釋一切。韓國於2012年6月就已經進入到「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y)行列,且列為「20-50俱樂部」註5的國家,現今韓國社會可以說是歌舞昇平,不愁吃穿,為什麼還需要這樣的地下室居住場域呢?是韓國沒有暖氣嗎?人還需要窩在地下避寒嗎?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從環境因素來解釋文化現象,這是不足的。我們不能忘記居住在這個地區「人」的流變及「文化圖騰」的轉變,換句話說,人是具有主動性與創造力的,是一個有機的集合,我們必須把人的因素放進地下室房間的文化分析中。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為什麼大量的「地下室房間」,不是出現在台灣?不是出現在日本?而是出現在「韓國」呢?

為什麼蓋這種地下室房的是韓國人,而不是台灣人?或日本人呢?

很多持「自然態度」的文化觀察者會說,韓國租屋文化是有地下室房間的,而沒有地下室房間則是台灣文化或日本文化特色。

但這樣的回答,並沒有解決任何文化差異詮釋上的問題。也並未有效回答,為什麼地下室房間會誕生在韓國此一質問。

所有問題,都應該擺脫「自然態度」,回到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本身來探求。

迄今韓國人仍利用地底下的空間,甚至讓人居住在其中(而非作為車庫、倉庫等),讓我看到一種人欲躲藏(災害)、尋求自保並具有陰暗的象徵意味。

地下室房間,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躲藏」,但韓國人躲避什麼呢?敵軍、外人。

這並非偶然的,在韓國古代的窗戶設計,就為上端固定,由下向外開啟的懸窗,這種只能展開三分之一空間的窗戶,也讓人不禁想問,是韓國人怕外人看到裡面?還是用以讓人躲在裡面偷偷看出去,而不引起他人注意的存在呢?這是一種辯證的存在註6,而這樣的窗戶設計,如今一些韓國的老房子(諸如首爾北村地區)仍保有這樣的古式設計。

對韓國人而言,即使我居住在地下室也無所謂,因為沒有人看到,只要我出門光鮮亮麗即可。在外對他人展示的自我,跟我無可告人,不讓人看見的居住環境,造成極端的對比。韓國的地下室房間,對於居住其中的住民,僅是提供洗澡、睡覺的功能,以及做為「躲藏」意圖的地方。

因此,當我在外租屋,若是手頭寬鬆的話,對找房的首要條件,便是要求房間不能是「地下室」,一方面擔心住在地下室會對身心造成負擔之外,另方面,居住在地下室的人,他們比起任何人更渴望脫離地下室的生活,因此對於一夕翻身有著相當程度的執迷,為了住往高樓,為了爬上最上層的位置或許將使他們不擇手段的去達成。這樣的彌補心態並不健康。

近年來,韓國的社會住宅日益普及,新型大樓的地下室空間也逐漸轉移為儲物的空間,與地下停車場,這些轉變是否象徵韓國人努力逃離長久以往的被害意識呢?他們是否開始真正的面對現實,開始真正的從地底下走出呢?對被害的恐懼是否已被療癒?或是僅是以更隱而不顯的方式,遁入更幽微、更隱晦的地方?未來還有的瞧。

 

註1:

如2013年,韓國當地的報導,江東區的公寓房子漲價0.10%、江南區0.08%以及松坡區0.04%,三個地方漲幅最凶。詳細數據,請參閱筆者《韓國人入門》一書。

註2:

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原名Donatien Alphonse François, de Sade, 1740.6.02—1814.12.02)語。

註3:

即「公務人員」(행정고시,漢字「行政考試--」)考試、代表「國家外交官」(외무고시,漢字「外務考試--」)考試,以及考「律師執照」(사법고시,漢字「司法考試--」)考試。

註4:

聽台灣友人說,地下室套房並非是韓國獨有的特色,在台北的租屋市場也有許多B1的居住環境,但相較韓國大量的地下室房間,台北的情形較不顯著,較令台灣人熟悉的就是「頂樓加蓋」了。同樣的,在寸金寸土的韓國,也不是沒有「頂樓加蓋」的現象,如同「屋塔房」(옥탑방)就是一例。

註5:

意指當國人民平均所得(GDP)達2萬美元,且總人口達5千萬人。而韓國也為繼1996年英國之後的首例,緊接在全球僅日本、美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等6個國家之後,第七個列入「已開發國家」。

註6:

請參閱《東亞歷史漫遊‧漢陽‧一七七0年》,p.37,聯經出版,2014年。

留言區
TOP